艺术源于生活
洛阳高级中学 沈红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中艺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艺术作品的讨论和评讲,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教学难点: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影视欣赏: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导入课题)并板书"艺术源于生活 "
(二) 新授
(书本美术作品赏析)
1、 艺术反映生活现象
a、唐代 张萱 《捣练图》 b、周昉《簪花仕女图》
表现世俗生活的作品,比较详尽、准确地记录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2、 艺术体现生活经验
a、默画典范《韩熙载夜宴图》 b、超写实主义作品《父亲》
3、 艺术反映社会意识
①作品赏析:(表现生活)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雕《维伦多夫的维纳斯》
1、表现了母性崇拜的社会意识(旧石器时代人类社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2、表现了原始人对生育的渴望。经济不发达的氏族社会人口的多少对氏族的强弱兴衰起很大的作用。
②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
中国古代的玉璧、玉璜、玉琮,以及佩带的各种美玉,既是艺术品,同时也是祭祀用品和其他艺术作品赏析。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实例。
(三)其他作品欣赏
提示1:实例可以是美术作品,也可以是音乐、舞蹈、戏曲、影视作品,还可以是文学作品。 提示2:学生展示时,可出示实物,也可出示图片资料、音像资料,还可进行语言或肢体上的表演种观念的象征物,具有原始宗教的、伦理道德的、政治活动的意义。
(四)课堂总结
总之,社会生活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家唯有深入和融入社会生活才能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实现自身价值。特定社会生活因素塑造了艺术家,同样,成熟的艺术家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艺术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影响社会的审美。
(五)课后拓展
①如果要你以“早餐”为主题作一幅画,你会表现什么样的内容?
②你会选取什么样的形象?主要突出哪些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