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人生——艺术教育与人格培养的思考
虞赛玉 2011—12获武进区教育学会论文一等奖
【摘要】艺术是体现人性渊源的长河之一,它传承着人类的文化,深化着生活,丰富着环境,使人类得以充实和完善。从古至今大量的事实已经阐明了艺术与生活品质的关系,艺术与科学创新的关系,艺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艺术教育在于教会学习方法、培养艺术特长、引领艺术人生、构建社会生活品质。艺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关乎文化传承、国家命脉、民族尊严,也关乎个体发展、社会生产。
【关键字】艺术教育 人格完善 艺术思维 人格化 艺术与人生
【正文】
目前存在这样的社会现象:一个个孩子被父母送往艺术培训基地,把“艺考”当作参加高考的工具;全国的人都在看达人秀娱乐节目;电影《功夫熊猫》引发的“文化侵略”现象等等这些现象都和艺术有关,然而没有人能够清楚地解释何为艺术?艺术教育有何用?艺术教育与人格培养有何关系?艺术与人生有何关系?在新的形势下,这些是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深思并改进素质教育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的问题。在日常艺术教学中我们通过艺术教育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欲、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对亲情、人性、友情的体验等有效促进中学生人格培养工作。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著名艺术教育家丰子恺认为:艺术活动和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人格,使人人都能享受“艺术的人生”。现本人主要从美术角度浅析艺术与人生——中学艺术教育与人格培养观。
一、 一、艺术教育对人格完善的独特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把完整人格的标准概括为:“完整人格的标准应是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其含意是:只有追求“真、善、美”的人,才具有完整人格。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学校艺术教育可以为中学生的人格完善开辟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可以协助改变人格或生活方式,可以影响个性的潜能和生活的态度。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可以促使个人内心情感与现实生活的谐调
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对社会的洞察能力及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综合性学科。对于艺术教育,如美术鉴赏活动,需要掌握一定的美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对透视、光影、体感、色彩、空间、构图等诸多知识有较深的理解,对美术的发展史方面有所认识,对鉴赏方面有较为敏锐的审美眼光,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在艺术鉴赏中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把鉴赏中的感性经验提升到理性认识。美术鉴赏有三大功能:审美功能、解释功能、教育功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众多压力的涌来,人们也赋予了它另一种辅助功能——调节身心健康的功能。美术鉴赏教学中通过欣赏作品,学生逐步理解中国传统艺术内涵,同时广泛吸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特色,建立起以全世界文化为背景的审美视野,从而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只要作品遵循审美规律,呈现在我们眼前时,就能满足审美需求,直接对人体内心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人的精神产生净化和陶冶作用,起到消除精神顾虑、追求积极乐观心态的效果。因此,通过多样化的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提高欣赏、鉴别、判断、批评等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视觉文化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保持必要的自我独立,以自觉抵御来自动漫、电脑网络、广告、手机等视觉媒体所包含的不良影响及恶习,有效地适应文化、社会环境,达到个人内心情感与现实生活的自然谐调,得到全面发展。
2.艺术思维的培养有利于造就完善的人格
学会读画,即分析画面是极其重要的。读懂一幅画,就相当于学会了美术鉴赏的方法。一幅画摆在眼前,欣赏者通过艺术思维过程梳理作品画面的构成、作品形式构成基本要素,视觉中心、造型、明暗、色彩、线条、技法、作品的背景及内涵等画面关系,从而体验到画家所表达的想法及情感。通过对每个环节采取提问式的方法,每个环节又附以具体的思维过程与方法,同时强调思维过程的逻辑性,方法的多样性及绘画过程的统一性,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绘画,逐步养成良好的绘画思维习惯,为终身养成美术素养打下良好基础,甚至逐步完善欣赏者的人格。这样的画面耐看、理性,又不缺乏作品内在的蕴味,同时又培养了每一个欣赏者的思维习惯和鉴赏能力。欣赏者理解的越多,其思维的联系性就越强,更能理解生活,理解情感,甚至理解人生。
3.美术创作活动可以测试人格健康状态,促进个性潜能发展
自由、放松的美术创作活动(如摄影、剪纸、沙画、绘画、泥塑等)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人格健康状态的测试工具,从作品的题材、主题、形象、色彩、构图、线条、画面处理以及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等能形象化地反映出学生的不同心情与心态,通过情感表达,舒缓情绪,抒发感受,舒展心情,从而为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人格的完善提供有效依据。
同时,在丰富多彩的美术创作活动中,学生通过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原则、过程与方法,选用相关材料、技法或现代媒体创造性地进行设计、表现或制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美化生活。无论是个人创作还是团体创作,学生可以接触到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各式各样的工具、材料、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可以享受到其他学科中无法获得的幸福感、自由感和内心丰富体验。而且美术创作的成果是多样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此美术创作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艺术实践活动自由表现与宣泄,促进生动、活泼的个性潜能发展,获得内心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自信心和成就感,促进人际交流,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
艺术教育的明显特征就是体现人文性。当然,我们的教育并不是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我们要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艺术学习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课程之中。
自古以来,学艺必先修身,艺术教育应该充分运用它独特的教育内容、灵活的教育方式、多渠道的教育途径,紧密结合时代,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努力促使学生情商及智商的双重提升,使学生获得接受美、排斥丑的心理定势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它不仅能给人以美的愉快、智的启迪,而且还给人以善的诱导。它如微风细雨,渗透至人的心里、情感、智力各领域,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二、艺术人格化
以我观物,物与我同为一体。显然,我们在观看的时候,其实是在追寻艺术家的视线,而艺术家则透过他的视线向我们展现了他对事物的看法。实际上每个艺术家造就出来的作品具体形态都不一样,所赋予这些作品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也不一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动植物形象具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但也有一些动植物形象只有在某些艺术家的笔下才具某种特定的情感。艺术家托物寄情,所托之物其实有很多,并非局限在某一类。每一个艺术家都会对与他内心情感有关联的物象,进行富有个性的表达和发挥。事实上,艺术家有时候还会创造出一些人物形象来展现个人的情感,并期望他的个人情感可以通过这一形象来引起观者的共鸣,能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由于特有的文化背景,中国的艺术家在描绘自然景象时,还有意识地将景物人格化,使得其笔下的景象一方面有自然之貌,另一方面似乎又在同观众诉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通过对物象的人格化,寄托自己的精神情感,表达更深层次的自我,在中国艺术史上屡屡可见,它是在人与物之间创造出一个彼此交往的桥梁,更是人格得以完善的桥梁。艺术人格化,艺术教育就是人格教育。
三、艺术与人生
艺术属于意识形态,原本就是人的生活的反映。人的生活错综复杂,艺术也就错综复杂,不能判然分别。艺术对美与情感的表现总是牵动着人们的心灵,无论是专业性的艺术教育,还是普及性的艺术教育,都应当注重发挥人的个性意识的培养,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人们才有机会、勇气和能力对自己和社会提出新的想法和要求,也才能完善人的身心和人格。
在丰子恺的艺术观念中,艺术只有与人生这个价值最高点达到内在统一时,才有价值。艺术对人生的作用,无有无之分,但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对于人格完善和境界实现,艺术有“大用”,但非立竿见影地起直接作用,而是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使心灵得到美的滋养,享受到美的愉悦体验。具备这种素质的人,精神就充实,有了一颗“艺术家的心”,即使不吟诗不作画也不失为可敬可爱的人。而保持着天性中的艺术因子,不失赤子之心,加上后天努力端正为人的态度,人人皆可成为艺术家。这就是丰子恺主张的“艺术的人生”。以中国艺术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及其教育传统上长于此道,但欠缺在偏向顿悟式教育,深奥玄妙,欠缺演绎,因而妨碍了艺术在民众间的普及。同时丰子恺也希望艺术能够推广到大众中去,令艺术深入民间服务百姓;还有效地借艺术助力推进知识传播,宣传教化,改良生活,鼓舞民族精神。
首先,“艺术的人生”是由远离功利、回归平等的艺术精神所支配的人生。艺术精神是通过艺术审美教育不断地培植艺术心养成的。而艺术心的本质和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童心相等同。所以丰子恺总结性地概括说,“学艺术是要恢复人的天真”。也就是说,欲造就“艺术的人生”,必以培养艺术心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艺术教育必以保护童心、恢复童心为出发点与归结点。
其次,艺术都要有个性,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体悟与感动。人类的艺术史证明,艺术绝不能与生活脱节,否则艺术失去生命的养分与光华;而生活永远是艺术可参照、借鉴和推陈出新的动力与灵感的来源。人类生活是因为有艺术的存在,才有了精神世界,思想变得愈加文明、充实,而艺术的审美观念,在推进着社会向更高的文明层次发展。
同时,人类创造艺术,艺术升华人生。艺术可以满足心灵需要,提升生活品质,以进一步推广其文化理念和实际运用。除了对学生自我本身的气质陶冶外,也能将所学结合未来的生活、就业、深造及处事方面,将艺术广泛运用在人生的各阶段上,以艺术的角度品味人生、享受人生。
“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 艺术教育,让学生在“兴趣”、“特色”中,陶冶情操,学会学习;感悟到“艺术享受人生”、“丰富人生”的乐趣,从而真正领悟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境界。
【参考文献】
《中国美术教育》2008.5 :《以美术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灾后心理重建》,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 第4页
《艺术与人生》 丰子恺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美术教学论(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点教材)》 王大根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术鉴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湖南美术出版社、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所编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尹少淳著:《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