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转化的研究
虞赛玉 2012年论文(仅供交流)
【摘要】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传统写实素描重在对事物真实的描摹和技法表现,强调素描的扎实基本功,而对作品本身的创意与境界思考的比较少。创意素描重在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化及主观表达,形成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我们创意素描训练中,想法是否新颖、思路条理是否清晰、过程操作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美术作品的最终效果。
【关键词】创意素描 写实素描 思维转化 主题训练
【正文】
江苏省美术专业统考训练时间的缩短,日复一日的专业课程的单调学习,使得很多美术高考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呈现出一股盲目、单调势态。从我校大多数学生的素描作业中可以看出高中学生其画面缺少创意、激情与灵气,呈现出一种孤独、浮躁、懒惰、无病呻吟的状态。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专业教师对江苏省统考的模式理解的偏差,学生的文化涵养与实践知识面不够开阔,师生之间缺少思维与情感的交流,等等。而本文就是以创意素描教学为突破口,进行创意素描中培养学生思维转化的研究的摸索和尝试。
(一)创意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区别
创意素描区别于传统素描,对同样的对象写生,后者更强调基础训练的重要性,对象真实的描绘,而对作品本身的创意与境界思考的比较少。而创意素描重在考察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升思维转化及主观创意表达的能力,形成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创意素描对学生以后设计构思能力的提升、专业视角的开阔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高中美术专业教学毕竟还面临着江苏省统考的大门槛。面对这两者的矛盾,只有牢牢抓住两者本质性的东西不放,如素描对色调、明度、基本形、特征等,从而进行两者的互补训练,其效果会更好,对学生将来的深造与发展也大有益处。在我们创意素描训练中,想法是否新颖、思路条理是否清晰、过程操作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美术作品的最终效果。现当代艺术是需要激发人的思维的,要求新时代的美术老师全面提升教育理念,关注美术的最新发展,从而能培养出富有创意、有思想的学生。
(二)思维转化训练
首先学会读画,即分析画面是极其重要的。读懂一幅画,就相当于学会了美术鉴赏的方法。一幅画摆在眼前,欣赏者通过艺术思维过程梳理作品画面的构成、作品形式构成基本要素,视觉中心、造型、明暗、色彩、线条、技法、作品的背景及内涵等画面关系,从而体验到画家所表达的想法及情感。通过对每个环节采取提问式的方法,每个环节又附以具体的思维过程与方法,同时强调思维过程的逻辑性,方法的多样性及绘画过程的统一性,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绘画,逐步养成良好的绘画思维习惯,为终身养成美术素养打下良好基础,甚至逐步完善欣赏者的人格。这样的画面耐看、理性,又不缺乏作品内在的蕴味,同时又培养了每一个欣赏者的思维习惯和鉴赏能力。欣赏者理解的越多,其思维的联系性就越强,更能理解生活,理解情感,甚至理解人生。
其次,让观者认识到这不只是一张素描作业而已,而创意是我在作品中的追求。这种思想也正正符合我国传统艺术中国画写意画的思想。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正是这种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特点,使作品的内涵、意蕴和情趣远远超过了画面本身的内容。如何把自己借景物,利用画面来表达自己对景物、人生的一些反应和观点,使作品成为表现思维的工具,而不限于“看上去画得很象”的画面而已。但要达成这个目标,却不得不需要探讨创意素描独特的思维方式。
(1)超写实写生素描中的极致与升华
通过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对材料进行分类:器皿类、水果类、厨房类、食品类、花卉类、生活文具类等;根据表现质感不同,可以分为实体类、透明类、不透明类、不锈钢金属类等;根据材料进行分类练习,如木质、玻璃、金属、布料、塑料等,针对不同的方向进行训练。如在创意素描兴趣小组活动中,布置了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东西进行超写实写生,如生姜、卷心菜、洋葱、花生等,可大可小,可以将其拆分、局部放大缩小,从外表到内部横切面,要求保留原形的特征,学生能够从作业中体验到描绘的方法及技巧,从物体表面富有层次的肌理、富有韵律的纹路,理解到点、线、面等形式的运用,能够用他们最朴实的方式表现出物体最本质的美。
(2)变角度观察 素描中的空间与构图
同时在活动中,我尝试让学生变换位置,即类似我们中国画中强调的“散点透视”,全方位、多视角的观察物体,卸除视点的唯一性,或平视、俯视、仰视等观察方式。这种思维模式采用从常规到逆向、从现在到未来的构思方式,打破事物固有的观察方法,形成新的视觉张力。同时说明“多视角”在设计构思过程中对意、思、形、征的产生独特的视觉角度,形成创意突破点。从创意素描这个单元练习这个环节,我主要通过这种观察角度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他们的智慧。
在这个训练中,通过打破固定思维,改变观察事物的角度,从而得到对事物非常规的认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找出相关知识的内在规律,加以抽象和概括,进而创造出新的形象。这个训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对事物的观察、分解以及重新组合的方法,更希望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中找出新的关系,寻找新答案。
同时,我也在图片欣赏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正负形、共用等现象,通过分析,让学生了解其观察方法的趣味性与奇特之处。
(3)学会概括黑白灰大层次关系 素描中的形式与美感
对写生得到的形象进行抽象概括要求加强形象的特征,对画面进行重新的组织,并通过黑、白、灰关系来表现,从而得到一个异于生活原型的新的形象。并提出进一步要求,将同一幅画面用不同的黑、白、灰处理方式,创作两幅以上的作品,使学生进一步摆脱心理定势对创造创造性思维的束缚。可以通过通过黑白灰大层次关系的概括,实现photoshop一些软件中的黑白、浮雕、木刻、色调分离、马赛克、水墨等特技,使自己的画面形式多样。
(4)主题课题训练 素描中的联想与意境
江苏省美术专业考试模式基本不变,为素描、色彩两大科目。这也导致一些专业老师对江苏省的考试模式理解不够到位,只训练考试的两门科目,成为应试教育的典型代表。不管考什么,还是建立在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的灵活运用。而作品的魅力也在于是否触动了作画者的心灵,能否打动观者。从这方面来讲,我通过分解基础知识,比如点线面(黑白)、线条、明暗、质感、空间(虚实)、色彩等课题来进行专题训练,通过分课题知识讲解与学生训练,实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体会其内涵。
同时,在训练中我也尝试让学生多欣赏画家达利、曹力的作品,走进画面,体会画家高超的联想思维与强烈的画面组织能力。
(三)传统素描与创意素描的融合
以往的素描考试中,大多以对人像写生或默写为主,其测试的目的,拟在考察考生基础造型能力,通过写生的方式了解考生对形、体、质等诸要素的理解以及艺术基本表现能力。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说,因为始终围绕一个焦点而呈聚合的态势。而目前,更倾向于对创造性思维的考察,强调绘画者思维的开放性,素描表现语言的多样性等。考生根据试题要求,选择不同的物品自行组织、布局画面,显示出各自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管具有相同的主题,并且遵守基本的形式规律,但由于个性的不同,知识层面的不同,感受能力、基本塑造能力的差异等,创造性思维呈扩散、多样的趋势。
艺术是“创造”而不是模仿,独创性是一件艺术作品的生命,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是通过不断的寻找和探索,将心目中的创意思维传达到具体的画面上。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创意需要学生创意思维经验的不断积累,敢突破常规的传统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创意思维探索的形成过程中,利用各自形成的出创意思维进行创作,抒发自己的感情,发挥个人的想象力,自觉地进入“观察记忆”——“联想创意”——“表现”的思维方式。阿斯海姆说过:“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察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都包含着知觉,一切观察中都包含着创造。这说明了感知能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当我们改变了视觉常规性的观察方式后,会从对象上发现崭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使我们打开想象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形体、明暗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能敏锐地把握住各种造型因素,如轮廓、比例、结构、体积、色调、空间、质感、量感、肌理等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形体之间的正负、凹凸、离合、内外、虚实等矛盾关系,以大量的作业训练培养学生具备迅速、准确的记录和表达创意思路。
对于高中美术班学生,以传统写实素描训练基本功很重要,但是对于思维的创意的训练也很重要,经常会发现学生到了大学学习设计素描很累,没有好的点子,然后还是以会画的方式去表达,思维与设计脱节,不能更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书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走进新课程丛书》 朱慕菊编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央美术学院设计专业高考辅导丛书《设计素描习作精选集》反正艺术教育工作室编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