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专业教学中感性素质的培养
秦旻 2010—4 获省科学教育优秀论文优等奖
【摘要】本文从分析了在高中阶段美术专业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背景,阐述了美术专业分层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感性素质培养的原因,分析了高中美术专业教学中培养感性素质的重要性及意义,并从审美意识、审美感觉和审美情趣这三个角度提出了在分层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性素质。
【关键词】审美意识 审美感觉 审美情趣
近几年来,学习美术的大潮风起云涌,美术专业作为一块进入大学的敲门砖使很多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鹜,这种形势使得学生心态浮躁,只注重“眼前之有”,对于审美信息的内涵难以进行自我定位,对审美体验的感知也趋于匆忙,没有什么深度。现代教育的功利性也在潜移默化中对于审美的认识和精神境界的认识都处于忽略状态,甚至陷入误区之中。这就使得高中美术专业教学逐渐向表象化、模式化的倾向发展,这种教育下的学生审美能力低下,感觉浮于浅表,画作趋于流俗。众所周知,没有审美感觉,也就无法创作出美的作品,无从进行美的文化体验和交流,更谈不上素质教育,进入大学后的发展也不会有创造力。因此,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首先必须抛开功利性,在美术专业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激活学生的审美感觉,渗透培养学生的感性素质。
所谓感性素质,是指人感受世界、体验生活幸福、自然之美的能力。这种素质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根本动力,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进行个性化创造必备的一种审美修养。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培养,即审美意识、审美感觉、审美情趣。
一、 审美意识的培养
审美意识是学生产生主动绘画的内部动力,即内在动机。主观审美意识强的学生具有明确的绘画动机,不易受外在环境因素的干扰和迷惑,能较好地完成绘画作品。然而,现在的学生由于应试教育,被统一在一个相同的感觉框框之中,缺乏自我感知和判断,要么没有体验,唯盲从;要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审美意识处于封闭或低下的状态。而有的老师不顾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仅仅为了应试而强制性地给学生导入一种知识模式,直接教给学生一些技法,完全忽略了学生原有的个人体验,彻底扼杀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因此,在现代高中美术专业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主观审美意识,首先应该打破凝固的、僵化的为了高考而进行的知识技法灌输形式,对学生进行自我内在感觉的引导,让学生的内心世界活起来,动起来,唤醒审美意识。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在每次专业教学过程中加入赏析内容,潜移默化地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可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赏析名画或大师作品,特别是国内外优秀现代作品的欣赏;另一部分是评析学生或其他学校学生的优秀作品。过程可以从老师带领欣赏,逐步过渡到由学生自行准备欣赏内容和进行赏析。高中阶段的学生想像力丰富,彼此的观看和欣赏也是一种交流的过程,可以以此来唤醒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把绘画的技巧技能上升到高层次的精神认识,形成有内涵的艺术认知和绘画能力,激活审美意识。
第二,利用媒体及各种信息渠道唤醒审美意识。学生的感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及多媒体的介入被充分调动起来,但是,多媒体的应用在高中美术专业教学中明显地让人感到底气不足。大多数专业课都很少使用或干脆不使用多媒体和课件,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美的精神意义上的认识和感知,学生的审美意识基本处于封闭或迟钝状态。因此,高中阶段对于审美意识的的培养方法,可以建立在利用媒体及其他信息渠道有效地刺激和引导学生审美意识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开启审美甄别,唤醒审美意识。
第三,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审美感觉与后天获得的全部知识,经过大脑的思维和分析处理产生的结果。因而要具有审美意识,就必须以坚实的审美知识为基础。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培养和激发学生产生自动学习的动力,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积累知识,分析知识,产生自我认识;可以促使学生为丰富自己的感觉去加强文化修养,形成自己感觉体验和判断;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追索性的思维方式,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进而有效地以自己的审美能力进行实践绘画。因此,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激发审美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 审美感觉的培养
在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不是主动地、有计划地进行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而是被动地等待老师来灌输知识和技法,结果常常觉得自己的思维缺乏创造性,画面没有灵气,把原因归结为自己没有专业直觉或“没感觉”。然而,直觉是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感受,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的。个人对生活的审美体验不同,直觉不同。个人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多少程度不同,直觉能力也不同。直觉能力强的学生,画画时审美“感觉好”,能快速地寻找到观察物体形态所生成的主观感受,迅速进入精神知觉的层面,从而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到事物的客观属性。而直觉能力弱,审美“感觉差”的学生则不能达到这一层次。因而,高中阶段的美术专业教学除了激活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外,还需帮助审美感觉差、直觉能力弱的学生建立有效的自检环境,引导这些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体验独特的审美感觉,形成具有独创性的思维模式。
第一,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情感体验,抓住审美感觉。众所周知,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绘画的源泉。创作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化为根源,以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加上生活中给我们的感受来进行的绘画。同样的生活,由于个人对生活的审美感受不同,作品的风貌亦迥然不同。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需要我们通过自身的情感发生体验后找到一个突破口,最大程度地表现出自己的感觉,挖掘美感之所在。为了顺利找到这个及具灵性的突破口,就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活积累、思想积累和感情积累,使自己的构思畅通无阻、左右逢源。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养成积累情感体验的习惯。
第二,关注来自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信息中能引发情感共鸣的文化现象,激发和诱导审美感觉。我们在观察客观世界时,审美感觉必须建立在对客观世界的传统和文化信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一定深度的剖析的基础之上。因此,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感觉,必须构建在坚实的文化知识结构之上,关注来自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信息中的情感共鸣,以情感教育的方式在课堂上通过教与学的有效互动,让学生真正的体验情感意韵之所在,形成共鸣,为以后借鉴、引用这些传统和现代信息、激发自我审美意识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第三,尊重学生个人审美感觉的自我认知与表达。由于应试教育,大多数学生被束缚在同一个感觉体验的框框里,教师为了追求学生有效的录取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原本的个人审美感觉与体验,甚至不允许学生有自我的认知与表述的机会。这种强制性的应试模式,使学生无法拥有自我认知与审美感觉。所以,在高中阶段美术专业教育中,应关心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表达的情感境界,尊重学生个人的审美感觉,使学生在理性的剖析和感性的表达中提升自己的领悟能力,即不让理性知识与经验约束自己的个性,又不会在个人的张扬中远离人文实质,形成具有独创性的思维模式与绘画模式。
三、 审美情趣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感性素质,还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指对美术审美的兴趣和爱好。高中阶段的美术专业教育模式追求大一统,即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判标准和统一的课堂模式——讲、听、论、画、背、考、忘。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统一管理、检查和评判教学质量,但却忽略了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泯灭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自己的审美情趣,但是,在统一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审美情趣无法保留,削弱了学生学习美术专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要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首先,尊重学生的审美情趣。高中阶段的美术专业教学对学生管得过紧,统得过死,包得过多,缺少自由民主的气氛,强调学生与老师的一致,与标准评判的一致,对学生一些大胆的想法和超常的举动,常常称之为“狂妄”。这样学生的审美情趣、个性、特长都得不到尊重,久而久之,学生的独立性和积极性就没有了,只有老师的督促,学生的应付和敷衍,继而进入恶性循环的死胡同。因此,要使高中阶段的美术专业教学进入良性循环的话,就需转变一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展活泼的专业教学课堂,大胆尝试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
其次,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现代审美时俗化和功利化的浪潮使高雅的审美文化的至高地位受到强大的冲击,传统的“经典”审美理念不再适用于大众文化的审美情趣。这种背景下的审美情趣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的欲望释放和快感追求,代替了传统审美理念的韵味悠长、意境悠远、精致典雅的独特个性,短暂而平面化。当学生沉溺于它时,便会不知不觉地从屈从于大众化的流俗性和功利性审美情趣。因此,在尊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必须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向“经典”的审美理念发展。
感性素质应该是学生必须的审美修养,培养学生的感性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中美术专业教学对于学生感性素质的培养应该是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自觉地为学生的感性素质的形成、审美创造力的发挥做一点实在之事。为学生培养自我感觉、激活审美意识,启发创造性思维提供一些帮助,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支林著 《美术教育随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8年第12期
2、任子鹏著《浅谈美术欣赏的课堂教学与审美评价》 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1期
3、李建强著《谈美术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7期
4、钟启泉 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 2003年7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