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秦旻 2012—10
【摘要】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教育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利用学生的心理素质来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是一个值得所有美术老师思考的问题。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四点建议,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培养方法。
【关键词】学习动机、意志品质、情绪
长期以来,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育中备受关注。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都是围绕知识传授、品德培养和个性发展进行的,这样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人的心灵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而美术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能力的过程。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正确调整学生的心理,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使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运用美术的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启迪和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美术老师在美术教学中坚持做到四点。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端正的学习动机是学习成功的内部驱动力。它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学习动机明确,有的学生不明确或没有,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明确学习动机 ,端正学习态度。在进行美术目的性教育的过程中,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美术的意义:美是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之一,人类文明的进步可以说是伴随着对美的强烈追求而发展起来的,美术在生活中的运用随处可见。到处都有美的影子。当我们面对大自然或置身于园林建筑中,就会觉得优美;面对高山江水,就会感受到雄壮的美;阅读优秀的作品、观赏瑰丽的造型艺术、聆听悦耳的音乐、观赏生动感人的戏剧、电影等,就会感受到美。但我们认识美,发现美,就必须要有美的鉴赏能力,鉴赏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经过培养和训练才能得以提高。学习美术可以更加客观地审美、创造美、感受美,所以学习美术是必要的。让学生自发产生学习美术的自觉性和形成学习美术的动机。
第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学生形成学习美术动机的过程中,态度不容忽视。我们知道,当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美术要求的态度一致时,态度中的情感成份会发挥作用,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发强烈的动机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当学生在学习时对学习环境尤其是教师和同学有良好的态度时,也会促使学习取得成功。因此,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的动机,端正学习态度。
第二,迁移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从事其他活动的动机转移到美术学习上来,有的学生爱好文学的,就可以把他学习文学的动机转移到美术上来,因为美术凝聚着浓郁的文学色彩,不同历史不同角度的艺术家们所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有瑰丽的文学色彩,在美术的教学中可以添加这些文学色彩,把学生学习文学的学习动机迁徙到美术学习中来。
第三,进行奖励和惩罚,运用公正、客观、恰到好处的表扬和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开展美术兴趣小组、书画竞赛等方法都能起到激发和培养学习美术的动机的作用。当然,动机的强度应保持在适当的水平,过强的学习动机反而会引起紧张和焦虑,削弱和降低学习效率。
第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美术的兴趣。可以利用有趣的材料及其他教学手段,进行角色扮演等方法,营造一种学习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一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美术是以直观形象感人的视觉艺术,以美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寓理于情,以情动人,常常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潜移默化来达到教育目的的。我们应使学生的动机意识化,从而形成学习美术的自觉性。
二、培养学生愉快幽默的情绪品质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还要借助积极良好的情绪品质。学生在美术课上的情绪体验及心理活动,直接制约着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当美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时,学生就会对美术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努力和期待,他们不仅积极汲取这些美术知识,而且常常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来对待学习中的难题;而当美术教学内容及形式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时,学生对美术学习明显表现出退缩、厌倦甚至抵触的倾向。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必须培养学生愉快幽默的情绪品质。
在美术教学中,一些学生认为美术是“副课”,或由于种种其它原因而对美术满不在乎,有时不愿意明确说出自己对教学的真实感受和看法,或嘴上讲的与心里想的不一样。但学生的情绪会把他们的感受和态度真实细微地表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在美术课上的表情动作所显示的真实含义来调控学生的情绪,进而培养学生的愉快幽默的情绪,提高教学质量。
要培养学生愉快幽默的情绪品质,可以借鉴国外的美术课的教学方法,即让教学内容有趣,让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要让学生觉得美术课有趣,往往是从直观印象开始的,所以我们在美术教学中组织的教学内容既要让学生感到熟悉,又要让学生感到陌生,而且又新颖有趣,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学习活动。当学习活动有收获时,学生自然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品质。愉快的情绪会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去探索和研究,如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在教学方法上,要生动活泼而又具有条理化。引导学生自动产生问题,并采用交替、网络式策略,主动地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搜索教学内容的提示线索和意义特征,然后互相交流并解决问题,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欢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技能与技巧,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评价中,评价学生作业时也可以营造愉快幽默的氛围。如,变换批改作业的角色,学生的作业由学生自己评定好坏,商讨后打出成绩。当然需由老师用不带任何讽刺和敌意的幽默来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作业。从而保持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这样的情境更能使学生更加加深对优缺点的印象,教学效果更明显。
三、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在美术教学中,一些学生在学习实践或研究探索的时候会遇到许多困难,到底是选择继续还是放弃,常常举棋不定,犹豫不决,难以取舍,结果左右为难,要经过一番激烈的内心斗争才能决定,不能坚持学习动机。因此,要使学生把良好的动机持续发挥作用,还需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否则,任何再好的动机、有效的方法、周密的计划等,都会化作镜花水月。
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要时刻注意调整学生的情绪。当学生在美术实践中进行得顺利的时候,必然产生满意、快乐、兴奋的情绪;当他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障碍的时候,必会产生生气、愤怒、沮丧等消极情绪。老师要随时把握学生突如其来的情绪,并采取相应措施,随机指导,帮助学生坚定动机和意志,和学生一起借助各种手段解决问题。
为了更进一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明确提出锻炼任务。经常组织一定周期的美术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多方面地集录资料;鼓励学生收集一些报刊、画报的美术资料,并把它们分门别类,经过消化后再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持之以恒,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二,有意地去让学生做不感兴趣的事。在美术教学中,重要而又有意义的内容并非都是引人入胜的,对之千万不能消极回避。这正是锻炼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的最好时机,因为学生完成目标时,在心理上会有满足感和胜任感,进而增强继续努力的信心,有益于最终达到目的。
第三,从小事做起,倘若以为小事微不足道,不去日积月累地培养意志力,而企望有朝一日在此事件上表现出坚强意志,那简直是幻想。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布置学生每天练书法,如果以为这是小事不每天做,或纵容自己隔三差五地写一次,那么意志的锻炼就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理智调节心理的能力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意志薄弱,挫折耐受力低,常常因为技能技巧的困难而削弱或丧失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心理调节,理智地调控自己的心境、情绪和情感。
首先,要引导学生做自己情绪的主宰。如在开展各种层次评比评选时,评比的结果在课堂上是被宽容的,但实际上评比对学生来说是一项残酷的活动,学生的情绪多少会受评比结果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结果是满意的,他会把思想集中在积极方面,产生积极的情绪,有的学生认为结果不尽人意,他会把思想集中在事情的消极方面,产生消极的情绪,如,沮丧、失望,甚至对美术失去兴趣。当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失败的原因,用不带有敌意的富有哲理的幽默感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保持精神愉快,并使学生认识到不愉快的责任常在自己,自己完全有权决定自己始终保持一个愉快的情绪。甚至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只要我们不在不幸之中再添加自怜、懊恼的情绪和于事无补的想法,那我们即使不能做到完全的快乐,也至少能做到不自寻烦恼。
其次,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自我意像。在美术教学中,有些学生较为羞怯、拘谨,认为自己“不是学美术的料子”,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应引导学生改变这种消极的自我意想,建立积极的自我意想。如,采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方法上课,让学生当美术老师,抛弃羞怯、拘谨的毛病,并让他记住这个情绪经验,强化那些成功的情绪经验,以此种情绪来指导行动,把自己的情绪活动纳入良性循坏的轨道。
再次,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积极的情绪状态会给美术教学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美术课堂中中,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有四点:第一,拓宽美术边缘知识,加入新颖有趣的内容,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致。第二,常常带学生到室外写生,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长期在教室里上美术课,学生的情绪必然会消极、低沉。到室外写生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保持高昂的积极的精神面貌。第三,经常疏导学生。有些学生丢不开一些烦琐的事,对此耿耿于怀,以至于日益加重不良情绪的蔓延。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可以疏导学生找自己信任的人一吐苦恼,再加点拔,使其毛塞顿开。
美术教师只有把握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学生更主动积极以健康的意志品质和情绪品质来学习美术,提高自己的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和享受美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艺术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树立更加有效的学习动机,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教学效果。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到美术教学中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美术教育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其深远意义远远超越了美术学科自身的价值。
[参考书目]
1、冯建军主编:《现代教育学基础》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第1版
2、钟启泉 崔允漷 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 2003年7月第1版
3、李小平著:《基础心理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年1月第1版
4、乔建中著:《情绪心理与情绪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孙煜明主编:《动机心理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