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石涛
发布时间:2024-04-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网站管理员
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石涛
|
|
石涛(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 石涛(1641~约1707),俗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后裔,朱亨嘉子。1645年后削发为僧,法名原济,一作元济。小字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子、小乘客、清湘遗人、瞎尊者、零丁老人、苦瓜和尚等。擅花卉、蔬果、兰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其画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一反当时仿古之风,其画构图新奇,笔墨雄健纵姿,淋漓酣畅,于气势豪放中寓静穆之气,面目独具。书法工分隶,并擅诗文。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高僧”。 石涛是明清时期最富有创造性的杰出画家,在绘画艺术上有独特贡献,成为清一代大画师。摹古派的领袖人物王原祁评曰:“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 石涛是个和尚画家,自称苦瓜和尚,他生于1630年,卒于1742年。他原名朱若极,后更名元济,原济,又名超济,小字阿长,号大涤子,又号清湘老人(清湘陈人),晚号瞎尊者,别号还有很多。 石涛是明代皇族,刚满10岁时即遭国破家亡之痛,削发为僧,改名石涛。他因逃避兵祸,四处流浪,得以遍游名山大川,饱览“五老”、“三叠”之胜。从事作画写生,领悟到大自然一切生动之态。至康熙朝,画名已传扬四海。但他又不甘寂寞,从远离尘器的安徽敬亭山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南京,康熙南巡时,他曾两次在扬州接驾,并奉献《海晏河清图》,晚年与上层人物交往比较密切。 石涛晚年,以卖画为生,并自还俗后,又有家口之累,故其晚年作品相当丰富。《苦瓜和尚画语录》,则是其一生实践与求索的理论结晶。1707年7月,石涛画了《设色山水册》(书画十二帧),自此之后石涛画迹不再出现。这一年秋冬之际,石涛走完了他的一生。 石涛在绘画艺术上成就极为杰出,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在技巧上他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园结合,秀拙相生。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对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淮扬洁秋图》、《惠泉夜泛图》、《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图》、《梅竹图》、《墨荷图》、《竹菊石图》等传世。著《苦瓜和尚画语录》,阐述了他对山水画的认识,提出一画说,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国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原济(石涛) 采菊图 
石涛 千山红树图 
清 原济(石涛) 游华阳山图

石涛 巢湖图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