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征集公告
自发布公告以来,洛阳高级中学校训征集工作得到了校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热心教育,关爱洛阳高级中学发展的社会贤达,从祖国四面八方发来征稿作品,与洛阳高级中学同呼吸共命运的广大师生,更是满腔热情倾注心血精心撰写稿件,对此,洛阳高级中学校训征集委员会表示真挚的感谢。
评委会依据征稿通知的要求,认真拜读了各位的作品,并按照标准进行了多次的筛选,从357篇稿件中遴选出10篇入围作品,现在予以公示,并恳请阅读后,请在洛阳高级中学网站首页右下角的投票机选出选出其中一篇作为洛阳高级中学的校训。谢谢。
洛阳高级中学校训征集委员会
洛阳高级中学校训征集入围作品
①号作品————尚德图远
释义:
校训是魂,是一所学校精神发育的生长点,也是统领学校文化的制高点。她上承国家教育方针,下统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她既关乎学校的过去,也影响着学校的今天,还昭示着学校的明天。
尚德方能图远,图远必先尚德,尚德是硬道理。
何谓尚德?崇尚师品,崇尚学品,崇尚校品之谓也。
何谓图远?为学生、为教师、为学校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谓也。
教师无品,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不能成为良师;学生无品,纵然天生颖巧,聪明绝顶,难成栋梁之才;学校无品,办学就可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迷失方向,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而难以自拔。
理由:
以“尚德图远”为校训,从内涵上说,有三点理由:
传承色彩:
体现在师品上,身正为范,德高为师。立校之基在立师,立师之本在立德,这是中华民族对于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朴素也是最为经典的认识,它超越时代超越地域。
时代色彩:
体现在学品上,学生的学习是进步还是退步,成绩是优秀还是一般,可持续发展怎么样,科学研究证明:智力因素只占百分之三十,而非智力因素占百分之七十。学品体现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专注度,学习的兴趣、意志、毅力、幸福感、快乐指数。智力因素也许无法改变,但是,学生的学习品质却需要培养也只能通过训练才能奏效,这是为无数成功教育的案例所证明了的事实。洛阳高级中学近三年来之所以取得高考的三连冠,与坚信“天生我才潜能无穷全力以赴我必成功”,千方百计锤炼学品的做法是密不可分的;这一宝贵的精神能量必将继续在洛阳高级中学的办学道路上发光闪亮。
个性色彩:
体现在校品上,洛阳高级中学是一所具有52年历史积淀的完全中学,在没有地域优势,没有生源优势,甚至没有师资优势的背景下能生存发展并辉煌至今,靠的就是一种精气神,由这种精气神凝聚而成的洛阳高级中学的品格——志存高远,敢为人先,争创一流。这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不断超越,去夺取一个又一个“三连冠梦想”的不竭动力。
以“尚德图远”为校训,从形式上说,还有两点道理:谐音美
以“尚德图远”为校训,有一种特殊的音韵美。在常武方言中,“尚德”与“上得”在声、韵、调上完全合一,不仅读起来说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赋予校训更加丰富而美好的内涵。欲“上得”先“尚德”,能“尚德”必“上得”。尚德上得,上得尚德,既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更表达了一种对洛阳高级中学美好未来的深情期许。洛阳高级中学只有上得一个又一个新台阶,才有生存发展的空间,才有辉煌灿烂的明天。
一体化
以“尚德图远”为校训,体现了一体化特点。尚德图远,把洛高“厚德臻善弘美尚新”校风的核心内容凸现出来,同时把教风、学风贯穿一体,又与学校的建筑文化、橱窗文化、宣传文化、网络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强的整合性。
②号作品————“和·美”
释义
“和”源于“和为贵”、“地利不如人和”。
“和”可以有三个层面的理解:
1、和善、和气,这是对个人待人接物的行为要求;
2、平和、谦和,这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境界要求;
3、和睦、和谐,这是学校人际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校内外关系的目标。
“美”也可以有三个层面的理解:
1、美观、美化,这与学校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联系;
2、美术、美育,这与学校的行业特点、本校特色相联系;
3、美丽、美好,这与人的外在形象、内在品德相联系。
理由
从内容看,理由有:
1、“和”历来就是国人对社会理想境界的追求,又与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相合,既具有历史底蕴,又符合时代精神;
2、我校的发展和腾飞,主要原因在于人和,学校要得到进一步发展,需要创建一个更加和谐的发展环境;
3、我校是艺术特色学校,艺术的本质就是美,我校校风有“弘美”,大楼有“弘美”,特色教育又以美术类为主,“和·美”既具有普适性,又体现学校特色;
4、“和”与“美”可以有并列、承接、因果等多种组合方式,具有广泛的阐释空间。“和·美”既有高度的概括性,又有具体的指向性。
从形式看,两字间用间隔号的校训具有原创性,新颖而独特,书写和印刷效果也较为美观。
③号作品————成人,成才,成功
释义及理由:
1、平平淡淡,陈词滥调的校训,往往不受师生喜爱,因此我选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对偶句来定校训的框架。
2、立足学校培养“人与才”的共性,“成人,成才,成功”或者“学知识,求真善”包括的面很广,包括了人生路上外显的学习成绩,说话行文的特点,处事待人的方式等,更包括内在的心态、性格、品质等很多人生路上的精神的内涵。
3、然后,我参照洛阳高级中学自身办学特色拟校训。我一直以为有个性的东西才有特色,校训的创作理应立足于自身办学的特点,这样子往往能别具一格,使人过目不忘。故将洛高的艺术特色作为大头重点拿出来写一写, “善美,善画,善艺” “画人生,唱未来”,希望让人能在第一时间记住洛高的校训!
此外,好的校训总有一种使人如沐春风的人文精神,体现润物无声的人文关怀。所以有必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加入这味调剂,使校训有自己应有的精、气、神!
④号作品————德馨修远,美誉以广。
释义及理由:
我校办公大楼为尚德楼,寓意深远; 在学校工作当中,德可理解师德、品德、公德、道德、德育。教师师德高尚,学生品德端庄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得成功的标准之一,德馨是我们的追求。而“修远”取自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暗指我校在办学道路上不断探索,锐意进取,同时也指人生中,有高尚品德,才能有远大前程。音美为我校特色,“美誉”为我校近几年工作的真实写照。我们每年都为高等院校输送一大批人才,尤其是美术人才,已有十多名学生考入中国美院。近几年我校高中教学质量三战连冠,一次又一次创辉煌。我们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在常武地区声名鹊起。“以广”来自成语“以广流传”,我们希望社会各界对我校的美誉度不断提升,广为流传。
⑤号作品————尚德励新,坚毅奋进
释义及理由
①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都强调过依靠统治者有品德的影响力,良好的社会教化及关爱民众的政策来安邦定国。在传统社会中,道德的规范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但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道德严重失范,社会出现了所谓的道德危机。和谐社会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体系的建设,而学校是道德教育的基地。
②没有创新,学校就没有活力。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是要不得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将音美特色发扬光大。
③尚德励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当前学校的进步指明了方向,将奏响“和谐洛高”的最强音。同时与学校的“尚德基金”、“尚德楼”相呼应。
④苏轼曰:“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作为育人者,内心一定要健康向上、乐观奉献、坚毅奋进,必须有积极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及时、主动地去适应不同的育人环境,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自觉地保持一颗自信之心,相信通过自己的施教行为,可以改变许多人眼中一些不可能的状况,使其顺应教育对象的发展需求;作为学生也应自觉抵制来自各方面的不良诱惑,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开拓创新、努力进取的意识。
⑥号作品————明志 厚德乐学 致美
释义及理由:
“明志”取自诸葛亮的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作为一名学生,“明志”意味着从小立志,即所谓“早立志,早成才”。对
厚德:德,就是人的德行、品质、修养,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为人处世的标准。培养中学生的德行、品质、修养是洛阳高级中学的首要任务,并且“德”对于传道授业的教师们来说同样重要。所以,“厚德”是洛阳高级中学师生重要的教育理念。
乐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从小就有一种乐于学习的品质,是知世的根本。乐于学习,才会主动学习,才能终身学习。
致美:“美”蕴涵着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丰富的内容;它既是外在的、物质的,也是内在的、精神的。再一个,洛阳高级中学是艺术特色学校,对美的追求是是学业上的要求。同时,对美的追求,不仅是人的天性,更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明志 厚德 乐学 致美” 融汇了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的精髓,其中蕴涵了洛阳高级中学师生的道德理想,充分体现了洛阳高级中学的文化底蕴。
从宣传上来讲,用 “明志 厚德 乐学 致美”作为洛阳高级中学的品牌推广语,也显得大气而富有创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
⑦号作品————笃学精艺 共生超越
释义及理由:
“笃学”一词出自《三国志·吴志·孙瑜传》:“济阳人马普笃学好古,瑜厚礼之。”可理解为:专心好学,遇到问题用心领悟,力求全面系统掌握问题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而言,要求力戒浮躁虚荣,志于学、专于学、厚于学,专心致志;对教师而言,要求多读勤思,研究探索,做好学问。笃学是一种忠实的态度。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教书学习,应该自始至终都要忠实。此外,笃学也是一种洛高人传承50多年的文化特质:朴实谦逊,坚韧奋进。
“精艺”:“精”字本身的应用就显现出一种灵气。“艺”是技能,也指特长,对于我们学校而言,使用这个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我们音美教育的特色。我们希望老师和学生能精通艺术,发挥特长,不断做大做强。
“共生”一词的原意指两种生物相互依存,追求相互利益而共同生存的现象。现指追求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满足。强调的就是办学要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校园理念。首先,对学校而言,不仅要关心学生,也要关心教师。其次,教师要关心学生,师生只有在共同的交流中,方能感到生命的充实和意义。第三,人与自然共生,共创环境友好型学校,才能可持续健康发展。
“超越” 指能够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及时空的限制,与时俱进的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掌握规律,并在正确判断事物发展趋势后做出科学的决策的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一次次的机遇和挑战前认清形势,突破常规,敢于超越,洛高才有今天的强势发展。就是在一次次的变革中自强不息,超越自我,不断进步,师生才有今天的荣耀。
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留给洛阳高级中学的不仅仅是桃李芬芳,更是一种突破传统,敢为人先的精神。一代代洛高人秉承着前人的优良传统,在选择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实现超越。同时也体现了洛阳高级中学在新时期崭新的办学理念和更高的目标、更远方向。
⑧号作品————见贤思齐 尽善尽美
释义及理由:
1、见贤思齐
“见贤思齐”语出《论语 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为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该自我反省。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做事都该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兼容并包。一所学校,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只有在它的催化下,才能发挥出最大潜能。教师见贤思齐,相互合作,用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自身的发展。并以此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康成长。而作为现代化的文明学校,更应该见贤思齐,取他校之长,博众校之先进的办学经验与理念,促进自身快速高效的发展,以确保学校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所以要想成就一所现代化的文明学校就应当具有这样博大的胸襟与恢宏的气度。
2、尽善尽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意为“极其美好,又极其完善”。尽美尽善,不仅指《韶》这部乐曲之美之善,更是对我们的事业,乃至人生提出的最高境界。无论是教师、学生、领导者,还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理,都在追求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这是其一。其二,秉承我校的办学理念,音美艺术特色教育是我校最亮的风景,尽善尽美正是这一理念的最好体现,美的艺术,美的教育,美的追求。尽善尽美代表着我们洛高追求卓越的精品理念。
⑨号作品————尚德,明志,乐学,弘美
释义及理由:
1.“尚”是崇尚,“德”,是人的德行、品质、修养,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为人处世的标准。《大学》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易·坤卦》中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德行、品质、修养,传道授业的教师更要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德载物,以德育人。尚德,为洛阳高级中学育人之本。
2.“明志”出自诸葛亮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明志,重在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以志激学,立志成学业,立志成事业,立志成家业,立志成大业。明志,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3.“乐学”出自孔子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教学能够得以生动活泼地进行。这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培养时代需要的具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乐于学习,才会主动学习,才能终身学习。乐学,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
4.“弘美”出自《文选》“但愿隆弘美,王度日清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代表着人的理想,人的追求。弘美,意味着人的理想诉求,浪漫情怀,意味着人的青春和激情,是人向上的内驱力。弘美,使洛阳高级中学“让每一个学生收获成功”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
⑩号作品————尚美向善,自强不息
释义及理由: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最能体现学校的本性。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学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校训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能为学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尚美向善,自强不息。
音美特色教育是我校办学最大的亮点所在,是每年高考的拳头产品,为洛阳高级中学取得辉煌的成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为文化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圆了进大学深造的梦想。因此,在校训中,首先就突出了艺术特色。“尚”,是崇尚,追求,向往,“美”,是美育,是音美教育中的美术,更是一种美德,代表了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尚美”,就体现了我们对于艺术的向往,更显示出对于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
其次,是“向善”。 “向”,同“尚”, “善”,是善良,从儒家的理念来讲,其答案无疑环绕着“人”——人的潜能、人的现实与人的理想。有专家曾经说过,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希望做个好人,“向善”,就是引导学生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努力做一个大写的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中的这句话,意思是: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从我校情况来看,由于生源的关系,我们处于逆境中,师生中的吧悲观失望情绪比较普遍。此时,更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坚毅的勇气,不屈的精神,奋发图强,勇敢前行。“自强不息”,可为全体洛高师生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