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娟: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
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
初中物理组 赵文娟
自从踏上讲台,我就一直为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努力着。刚开始的一两年,工作没有经验,总站在自己的角度来上课,一个知识点教了一两遍下来,就觉得学生应该都会了,但事实却与我估计的差距太大,基本没几个人会。那个时候,我总是抱怨学生太差,除了几个聪明一点的,其他的大有“ 竖子不可教”的叹息。因而上课的时候只关注学的比较好的,感觉他们才“于我心有戚戚焉”。结果到考试的时候,学生的成绩依然一团糟——不及格一抓一大把,九十分以上居然也寥若晨星,班级平均分非常的低。
学理科的我明白,这种情况一次可以解释为偶然,但两三次依然如此,肯定是我的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于是我就不断地反思怎么才能提高班级平均分,怎样才能降低低分率。还有一点我一直很困惑,我倾力关注班上的尖子生,一直为他们讲难题,为什么他们这些人为什么也还考的不怎么冒尖呢?为此我也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尽可能占点别的时间去上上课,多布置点作业,还经常趁午自习的时候抓一批学生来辅导,但效果总不是很明显,而且一段时间下来,不但把自己折腾的累得不得了,还占去了学生大量的时间,真是得不偿失。
怎样才能既不占或少占学生的课余时间,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呢?那只有一条路,就是抓住课上的45分钟,向这45分钟要效益。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反复探索,现在的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做的。
第一、目标明确,备课到位。上课之前必须要精心备课,除了要备书上的概念、公式、单位这样最基本的知识外,上课讲的例题也一定要围绕考试的内容展开。比如在讲杠杆这一知识点时,杠杆的五要素是一定要知道的,但光知道概念有用吗?没用,因为考试不会这样考。那么在备课的时候就需要根据经验或查阅考试大纲和翻阅历年的中考试卷,确定杠杆在考试的时候会出什么类型的题目,考到什么难度,然后在备课的时候添加相应的例题。
第二、注重基础,个个都会。比如在讲电流表那节新课时,电流表的读数就是最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东西。选择、填空、实验、计算都会考到,尤其是当考到实验题和计算题时,往往会因为读错一个电流值,使整个题目一分都没有。所以我在讲电流表的读数时,务必使每个学生都要会读。
第三、分解整合,串糖葫芦。在讲解难点的时候,尽量要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学生容易理解的小问题。比如在讲解“熔化和凝固”这一节内容时,我就把熔化要掌握的知识分解成以下几个小问题:固体可以分成哪两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晶体熔化的图象大致是什么样的?晶体熔化的条件是什么?等等……如果这一系列简单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出来,那么“熔化和凝固”的全部内容就象串糖葫芦一样全部连在一起了。
第四、紧盯差生,提他N次。我们都知道要提高班级平均分,最好的办法是让后进生多考一些分数,因为他们上升的空间比较大。其实很多学生之所以会沦落为后进生,主要是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有种得过且过的心理。对付这样的学生,我的方法是让他在上课的45分钟一直处于弦紧绷的状态。上课的时候,我眼睛紧盯着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时刻关注他们的动态,当看到有不专心者,就会用眼神或言语提醒他,会适时地叫他回答问题。另外,上课提问我也有自己的方式:一、基本都是让后进生起来回答问题,二、不会一个人一节课只提问一次。我觉得学生都有这样的心理特别是后进生,每次答完问题坐下,总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老师下次不会叫我了吧,我可以放松一下了。就是这一放松可能就错过了很多重要的东西,所以有时一节课有的学生要被我提问N多次,我就是要让他们时刻处于这种紧张的课堂氛围。
第五、精心选题,先易后难。我觉得给学生做的作业练习一定要精心挑选,绝不能随随便便发张试卷或布置练习册上相应的练习,一定要挑选难易适中,注重基础,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比如课堂15分钟练习,一定要围绕上课的知识,出一些最基本的简单练习,要达到90%的学生都能做对,基本不需评讲的要求。家庭作业可以在基本题的基础上加一些难题,因为学生课后有时间思考,而且第二天上课也能及时评讲。考前练习卷要求最高,也比较难出,我个人觉得也应该以基础为主,顺着书上的知识点对应着出简单一点的题目,这样一张试卷做过去,就能让学生感觉这一章的内容在他们的脑海里又梳理了一遍,进一步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