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怀念旧版 | 校史馆 | 网站导航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党群工作>>共青团工作>>团委活动>>文章内容
透视学生写作的弊端
发布时间:2014-03-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当下,中学生写作大多无病呻吟,缺乏新意和思想。这种状况引发了对教师、教学乃至教育体制等的多方质疑。教师、教学乃至教育体制等,对造成中学生作文的弊病是有责任的;然而,不同的学生写作水平高下分明,也引发了我们的深入思考。从学习主体——学生的层面来看,中学生写作的诸多弊病,可能还有如下原因。
一是阅读能力的退化。不读书、不爱读书,却想“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注定是奢望。学校也积极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不过却有知道很难实现;我们也都认识到,基于当下社会以及教育的种种原因,中学生阅读量远远不够。也都懂得,只有能够真正阅读了一定数量的优秀书籍的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世态人情,洞见生活与追求的品质,从而有灵魂地“言说抵抗沉默”。写作,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和台阶。应该怎么做,其实很清晰。
二是创新思维的缺失。前些日子,有老师给高三学生进行“陌生化”写作技巧训练,期待学生经过短期强化,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我明了其苦心,却不看好其作用。训练持续了一段时间,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依然是似曾相识的重复。学生创新思维的缺失,决定教学实验难以奏效。与其拖动学生僵化的思维,教他们应试,不如带着学生走进自然景观或者生活现场,让学生获取一些新鲜的视听和经历,并引导学生真正静下心来观察与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语去呈现自己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景致。
三是写作意识的淡薄。“言为心声”,很多学生不曾深入思考过这个观点。写作中,往往缺乏对生活的关注和理解,缺乏对人生或者时代的感受与领悟。他们的文字,苍白空洞,平庸无力,呈现出心灵的迷失。尤其是,“功利写作”让学生很少真正去思考,“以情动人”“以悟出新”也衍变成了矫情煽情、刻意求新。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考场内近半数学生写父(母)亲甚至父母双亡的事件来博取阅卷老师同情”的笑话。其实,作文要以情动人,与事件关系不是大,主要是从生活出发,从细节出发,从自我出发,呈现直接、本质,以及灵魂的张力。或许这才是写作的捷径。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阳光路 邮编:213004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