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王宏亮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高级中学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则正式吹响了大力推进校本课程的进军号角。在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众多因素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即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
一、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内在的,而且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在教育过程的推进中,教师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而在学生这一级,也最容易认可和接受那些由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在校本课程方案形成之前,教师要先了解本校学生的能力形成趋势,还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挖掘本地区、本学校的优势课程资源,收集整合相关资料,以资开发备用。课程方案出台后,实施课程方案的具体内容,实现确定的可行性目标,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的这种位置和所发挥的作用,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其他角色无法代替也无法企及的。所以,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当是,也只能是学校的教师。
二、怎样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既然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呢?笔者在这里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以抛砖引玉,供大家探讨和研究。
1、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帮助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课程资源观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帮助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课程资源观是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
现代教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教育,而是在此意义上升华的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锻炼实践能力,探究性的学习能力和与人共处的能力等多角度、多层面的多维教育。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每个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帮助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让教师相信“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是人才”,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以考试分数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如此方能适应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符合时代的要求。
所谓课程资源观就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课程资源观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和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也影响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度和效果。可以说,正是课程资源观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起着导向、维持和监督作用,成了影响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因素。所以,如果不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使教师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不帮助教师去分析和探索课程资源的内涵、性质、种类和在课程目标实施中的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一句空话。
2、提高教师的课程决策技能,培养教科研发 “多合一”的新型教师
传统的教学理论认为,课程(包括教材)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过问,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校本课程则需要教师由机械的阐述者向课程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转变。从原来抱着现成的大纲、课本、教学参考书、练习上课,到变成自己必须参与课程建设的决策和实施,去从事以前“专家”才能涉足的领域,如果教师缺少专业方面的存粮,就不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惶惑感了。
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水平和决策技能?笔者认为,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抓好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工作。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建立校本课程发展的咨询、管理或资助组织;出版有关校本课程或宣传、鼓励校本课程的书刊;以及举办各种有关的讲习班、进修班、研讨班等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水平和决策技能,使他们有能力在校本课程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同时,教师也要善于自我学习、自我反思,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如报刊、网络等等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决策技能。要学习别人的好经验,分享他人创造性的成果,取长补短,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方法,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成为不断成长进步的新型教师。
3、建立教师的开发奖励机制,解除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后顾之忧
虽然早在20世纪60-70年代,许多西方国家就掀起了校本课程运动,但在我国却是新生事物,刚刚开始试验。校本课程开发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陌生的。没有具体的先例,没有统一的认识,没有配套的师资,如何开发、建设和实施?每一位参与者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可能成功,但也可能失败。所以,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奖励机制。鼓励每一位身体力行地参与校本课程决策和实施的教师。
就目前的教育水平,我们还无法为校本课程配备专门的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只能依靠原来一线的教师。在有限的师资面前,我们不能让广大教师放弃原来的学科教学,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确又需要挤占他们大量的时间,消耗他们大量的精力。而时间和精力,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异常宝贵的。所以,既然我们只能依赖他们开发校本课程。就有必要保障他们的努力和心血。在评优评先,在职称评定,在福利待遇,在工作时间和场所等等方面向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倾斜。如此,才能解除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后顾之忧,才能最大可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加强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注意发挥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要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要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作用。只有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校本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但长期以来,教师的工作却成了一“孤独”的工作。即教师不仅与学生有心理距离,而且同行之间也很少交流彼此对教学的看法,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师都习惯于孤军奋战。虽然偶尔也搞一些观摩,但大体都是走走形式而已。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今天,如果教师还是抱残守缺,极少与同行切磋,显然是不适应当前形势的。
比如,数学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其可亲性的乡土及社区资源(如工厂、山川河流、气候),都可成为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有效资源。但是,因其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要获得这些资源就成了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它所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需要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社区、参观访问以及上网等等多种渠道获得。这些都要耗费大量时间,查阅大量资料,单靠个人力量,难免力不从心”挂一漏万”,亟需同行之间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相互启发,资源共享。
国外研究也发现,当一个学校内的教师时常在一起谈论和相互观摩教学,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则学校内的学生具备较好的学业成绩,同时多数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很好。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群策群力,相互学习,共同分配资料与灵感,发挥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以最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本课程资源。
三、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力量。在课程开发过程当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应以校为“本”。“校本课程”,顾名思义,应以“学校”为“本”,那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就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和本地区现有的优势资源。并考虑学生的真实需要,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不然,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教师也无法真正起到主体作用。
2、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应兼顾国家和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归根结底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可能单单依靠校本课程。所以,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还应该统筹兼顾国家和地方课程,形成良好互补关系。而笔者认为,更重要的一点则在于我们应该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也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
3、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应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如教师与校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教师与课程专家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应该清楚,所要开发的课程学校是不是支持,学生是不是喜欢,社会是不是认可。和其他教师的沟通合作能力如何,能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这些关系,都需要教师好好协调。
4、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应考虑自身的特长。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专长,做到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具有自己的个性。其主体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开发的课程才能最大可能地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