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的几个误区
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学 数学组 朱敏娟
电话13401321551 邮箱:{域名已经过期}
当前,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整合可以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信息技术正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数学教育方式,并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信息收集和资源获取、计算工具、视觉显示、改善学习手段等方面。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应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但是我们知道,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信息技术不加以选择地使用,则会导致数学课堂效率的降低。下面谈谈在整合过程中我们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
一、整合过程要找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点和切入点
目前,计算机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许多学校还配备了网络计算机教室,有没有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似乎迅速成为评选优秀课例及讲课的必不可少的甚至是主要条件。但是很多多媒体教学课件都只不过是将书本内容搬到电脑屏幕上去,原本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变成了简单的“课本搬家”或者“电子教案”。整节课教师只需动动鼠标,原来的讲解变成了计算机的播放。这虽然增强了演示的效果,也节省了教师的体力。但是却没有借助信息技术来突出教学重点和解决教学难点,这种滥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很难体现学科整合的优越性。
滥用信息技术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抛弃传统教学,计算机具有较强的动态演示功能,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其优越性而费尽苦心,例如在讲授圆锥的展开与折叠的时候,教师通过制作课件来演示圆锥圆柱侧面展开图变化动态过程。而实际上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当中的问题,让学生亲自制作模型,就能非常直观地深刻认识这一点。新课标提出,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事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获得各种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能想象并画出简单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能根据表面展开图判断并制作简单几何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许多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但媒体选择的基本思想是要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媒体产生的功效。比如若用实物模型、投影或录像就可达到所需的功效,又何必非用计算机不可呢?为了使用计算机而用计算机,花大量的时间辛辛苦苦地制作课件,这是没有必要的! 二、整合过程中不能忽略板书的作用
优秀的板书设计可以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和持久性等特点,而且板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巩固记忆。假如板书能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使用,便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件的演示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但是这种机械的演示是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教学的功能,信息技术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将教学中难以用语言和板书表达的重点、难点以更为形象生动的方式演示给学生。但与此同时,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记忆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追求课件的速度,使得画面停留的时间短暂,往往造成学生的记忆疲劳,对于概念性、定理性的内容的理解将不准确。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所以教学过程中会有一些突发的教学情况,比如教师在讲课中有突然而至的想法和灵感,或是学生一个有深度的反问等。教学课件一旦制成,其内容相对固定,在教学中难以做随机的改动。而板书有即时性强的特点,可以随写随讲,内容可以方便地增加和删除,随圈随点,特别是在定理证明推导的时候,教师一步一步的板书演示远比电脑放映的效果好。因此,如果在演示课件的时候能够穿插必要的板书,不仅有利于教师的临场发挥,也有利于师生思维的同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掌握。
板书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示范,包括书写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等。由于学生的作业和考试都是在纸上完成的,作图都是用尺规作图,所以我认为简单几何图形的作图应该在黑板上用圆规和直尺示范出来。通过画图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图形之间关系,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数形结合能力。
三、整合课件须反映数学的本质,切勿华而不实
心理学认为:无论是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适时的变换方式才是最为有效的。多媒体课件使用音频、视频、动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处于兴奋的状态。但是这种兴奋的状态持续过长的话,容易产生思维的疲惫。
课件的外在形式和教学内容要有机结合,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往往陷入形式化的误区。有些老师总喜欢在课件加上一些凌乱吵杂的声音,特意找一些很漂亮的gif动画,画面五颜六色,这些都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似乎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殊不知这样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只注意了媒体的外在形式:声音与动画效果,而对其表达的数学内容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和体会,从而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
四、整合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永远不能替换的。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因此不能因为课件的使用,教师就沦为点击鼠标的机器,或是课件的讲解员。一些老师为了展示其课件制作的精彩,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不是来开发软件的,他们的精力要放在研究教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在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基于课堂的传统教育是一个学术氛围和学习氛围很浓的学习环境,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语言的交流和非语言的展示,培养着处于这个环境中各个学生的道德、情感、交际等方面的素质,教师的示范更是为了塑造学生的人格。现在有些基于网络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只是冷冰冰电脑和单调乏味的电子文档,交流工具变成了qq和E—mail,教师生动活泼的课堂表演,学生如痴如醉的知识聆听似乎成了一个远去的梦。“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课堂上老师的赞赏、表扬、肯定、支持,都是师生深厚、真挚的情感交流,这些对于学生都是一种莫大的动力,这种动力能够引导着他们不断地前进。所以整合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发展,师生的感情交流必须充分。
五、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能够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当然是好事,但忽略了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而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信息技术真正整合到数学教学中去。南京师大的陶维林老师在利用几何画板教学中发现:同学们用几何画板去发现、探索、总结数学规律,俨然成为一个“研究者”,他们利用几何画板作数学实验,发现了令老师也吃惊的新结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成功,找到了自信,更找到了乐趣。几何画板的运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改变着他们的学习方式,开发了他们的智力,也促进了素质教育。
六、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是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学校都已寻找到一些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好多老师现已尝试用电子白板教学,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借鉴的。但是信息技术必定要服务于数学教学,解决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俗话说得好“好钢用在刀刃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防止步入以上几个误区,一定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变得更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