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构建学校美术特色教育学习微资源共享平台的研究>>研究过程>>文章内容
课题实践课——《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沈红)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30日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沈红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学 沈红

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材第九课,它是本教材中涉及中华民族传统绘画的重要部分,因此作为美术鉴赏中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激发民族审美情感都具有重要意义。该课题是在前面的第一课美术鉴赏意义,第二至五课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具象、意象、抽象),第六课艺术美和形式美,第七课的创作意图以及第八课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进入对具体的中国古代绘画的鉴赏;而第十课外国古代绘画及后面的几课内容与该课题基本处于并列状态。初看本课的教材内容较多,但细细分析,本课主要考虑到学生在前面八课的学习中具有了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所以在在本课中要求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经济、文学等相关知识。本课从帛画、壁画入手,进而重在展示分析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类,教材内容还要进行一定的分类与整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对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引导、欣赏讨论、互动交流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绘画知识,掌握一定的鉴赏能力,也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作品的鉴赏,增长知识,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体会古代绘画“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本课涵盖面比较广,涉及了较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体现,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教学方式

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型及学生自主型的教学方法,通过呈示法、对话法、讨论法、比较法、尝试法来组织教学,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学习,即感知作品——理解主题——发掘意蕴——表达感受来达到该课题的学习目的。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质疑导入,激发思考。(3分钟)

展示之前学过的《蒙娜丽莎》、《太白行吟图》引起学生对前几课知识的回顾,在欣赏中,请学生思考“什么叫形神兼备?形和神各指什么?”

根据学生的反映,教师阐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华民族传统国画艺术的基本造型法则,也是绘画这一造型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永恒话题和基本追求。形,乃指客观事物可视之形态、形象、形状、形体。神,系指事物之内涵,精神气质和气韵。形神在哲学范畴里系指形体和精神,在美学概念上指的是形象和神韵,讲的是神寓于形,以写形来显示形象和表现主体的精神气质。

教师进一步质疑:“迁想妙得又是指什么呢?等我们学完这一课,相信大家就会有所获。”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内容与前面几课有所不通,教师通过让学生回顾旧知识,设问质疑导入课题,并以此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二、明确目标,自主探究。(25分钟)

1、将学生分成四组,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46-----56页内容,10分钟后,比谁能快速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我国早期的绘画------帛画、壁画作品,了解其功能 。

<2>中国画按题材内容不同可分为哪三大类?并按照朝代分类举例。

<3>中国画按表现技法不同可分为哪两大类?

<4>能够认识几位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画家及绘画作品。

2、10分钟后,课件展示

<1>展示《龙凤仕女图》《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帛画》《鹿王本生图》,学生抢答问题1.

教师小结:帛画是古代殡葬仪式中使用的旌幡,是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旗帜,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流行死后升天的意识,具有认识功能。敦煌壁画主要是描绘佛教因缘故事的绘画,起到教育的作用。

<2>学生按照朝代将人物、山水、花鸟列表后,图片展示这三类画作与作者及年代,开展活动“连连看”。

<3>展示两组图片,请学生分辨工笔与写意。

[设计意图]在新课程标准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等原则的指导下,通过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空间,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和感受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让学生在形式上采用协作回答的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

三、观察分析,主动探究。(8分钟)

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宋代和元代山水画风格上的差异。

提示:1、了解时代背景 2、画面构图的风格3、技法上形成的画风

展示图片四组,学生主动发言。

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与南宋 夏圭《渔笛清幽》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与 元 倪瓒《六君子图》

南宋 马远 《踏歌图》与 元 倪瓒《六君子图》

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南宋 马远《寒江独钓图》与 元 倪瓒《六君子图》

教师小结:

 

 

1、注重写实,大山大水,全景构图,

2、笔法细腻,使用皴法

重在画家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描写,画家为自然服务。

1、构图经过提炼,多表现最美的一角,留大面积空白来表现

2、笔法细腻,使用更多皴法

重诗情画意。

1、形式趋向写意,以虚代实,侧重笔墨神韵。

2、以书法入画。大兴题诗写跋之风,诗、书、画、印于一体。

重在抒发画家内心思想情感,自然景物描写为次。

[设计意图]从直观到探究,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地去理解宋代和元代山水画风格上的差异

四、作品赏析,讨论探究。(6分钟)

由元代山水以书法入画,诗、书、画、印于一体引出“文人画”。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

作品欣赏: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文同的《墨竹图》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等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图片赏析,使学生更快地了解文人画的艺术特征。并再次联系 “迁想妙得”这一标题。

五、总结与拓展(3分钟)

总结:巩固所学内容。

拓展:给出一段文字,有关迁想妙得,请学生谈谈对此的理解与感想。

顾恺之论画》: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画家的想象力出于迁想,也是画家神思的基础。故历来论中国画学的气韵生动,赖迁想妙得有以致之。潘天寿说:顾长康云迁想妙得乃指画家作画之过程也。迁:系作者思想感情结合对象,以表达其精神特点。得:系作者所得之精神特点结合各不相同之技法,以完成其腹稿也。然妙字,系一形容词,加于得字上,为全语之关纽。……此妙果,既非得形象之上,又非得于技法中,而得之于画家心灵深处之创获。是妙也,为东方绘画之最高境界。”

A662CF4735477E0BDBC9AAED19B9A8F0.png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洛阳高级中学信息组
    制作: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阳光路 邮编:2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