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研究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高级中学 虞赛玉
摘 要: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在培育高中生审美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升学生审美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美术鉴赏教育目标。过去把理论知识教学作为教学侧重点的美术鉴赏教学已经不能够和现代教学的特征与要求相适应,甚至会直接阻碍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无法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养成。高中美术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意识与思想观念,明确美术鉴赏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改进美术鉴赏教学模式。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过去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上很少会涉及核心素养的内容,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也导致学生忽视美术鉴赏课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高中美术教学对于鉴赏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而鉴赏课程也成为了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如今大力推进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更要着力于鉴赏课程的深度开发与研究,充分发挥核心素养的奠基以及引领作用,最大化的体现出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下面将就高中美术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创新美术鉴赏教学方案进行探讨。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培育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意义
当前高中美术教育正朝着深度改革的方向发展,改革的重要方向是要彻底打破拘泥教材的教育模式,在超越教材的同时,培育学生综合素养,推动美术教育改革创新。鉴赏教学是高中美术教育的核心部分,怎样抓住鉴赏课程教学的有利契机,做好核心素养的渗透与引导,培育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成为了当前摆在师生面前的重要问题。通过对目前的高中美术鉴赏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在鉴赏高质量美术作品时都会发出由衷感叹,和独具艺术魅力的美术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渐而引发个人对美术深入探究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促进个人艺术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情操的发展与升华。高中美术教材当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作品内容,在艺术表达方面各有千秋,涵盖了古今中外极具代表性和鉴赏价值的优秀作品。通过发挥美术鉴赏教学的作用,可以引领高中生进入到美术世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审美素质,还能够让学生感悟历史与文明发展。由此观之,美术鉴赏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进步上发挥着积极作用,所以高中美术教师要改变过去单一关注理论与文化知识教育的思想,抓住美术鉴赏教学的机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学生未来艺术素质发展的根基。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法
2.1关注美术基础知识,深入理解艺术语言
不管是学习高中美术学科,还是学会对经典美术作品的鉴赏,都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作为强有力的学习根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鉴赏教学更是不可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因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也需由易到难层层积累,而基础知识就是根基。在学生积累了丰富基础知识后,在理解和鉴赏美术作品时会迅速抓住其中典型的艺术语言,提高对艺术语言的品位和感悟能力。不过美术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枯燥难懂,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学生能力基础的奠定。这就需要教师在基础知识教学时讲求方式方法,选取具体的名画作品边讲授基础知识,边引导学生进行作品鉴赏,让学生认识到基础知识对于鉴赏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鉴赏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和鉴赏中国画时,教师需要把与中国画相关的基础知识,比方说线条、笔墨、留白、透视等知识讲述的清楚透彻才能够让学生的鉴赏水平得到发展。就拿线条来说,线条是最能快速灵活捕捉所有物体的一种形象,用线条进行物体形象的刻画是最具明确性的表达。中国画当中的线条是用毛笔描绘的,于是更具笔墨趣味。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基础理论,教师可以引入《清明上河图》这一名画,在讲述完线条理论知识后,让学生观察这幅名画线条的虚实对比与粗细变化等,扎实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2.2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审美判断素养
审美判断素养是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项内容,这实际上是一种对美术作品与现实审美对象形成感知、鉴别、评判、表达等的能力。想要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素养,降低美术鉴赏教学的难度教师就要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把课堂交到学生手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与空间。假如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仍然沿用过去教学模式,一味强调教师讲解和学生听课,会让学生丧失鉴赏学习动力,影响核心素养教学效果。所以重要的教学突破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例如,在教学《走进具象艺术》时,为了完成培养学生审美判断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达到目的。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设置自主探究任务:鉴赏《蒙娜丽莎》、《韩熙载夜宴图》,在小组当中讨论和收集相关材料了解两幅作品的创作者、创作时间、应用手段、艺术语言内容与形式、创作背景等知识。让学生在分工协作的过程中,完成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果的汇总,并在系统性的自主鉴赏活动当中提高审美判断素养。
2.3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提升文化理解能力
在鉴赏美术作品时一定要深入,不可以单一停留在视觉方面,只有抓住了作品的核心内涵,才算是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在美术鉴赏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作品的深入判断,研究作品和文化、自然、生活、民族各个方面存在的关联,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这一重要的美术核心素养。美术作品的创作者生活在特定时空,拥有其独特性的思想态度和审美,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解决作品鉴赏当中的难题,需要把画家的艺术语言与选用的艺术手法研究作为根本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彼此的交流互动,凝结集体智慧,将文化理解能力推向深入。为了引领学生讨论的方向,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讨论问题,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讨论活动总结鉴赏成果。例如,在鉴赏《清明上河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讨论题:为什么会把这幅作品列入到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中?创作者使用了怎样的绘画手法?创作者的动机是什么?创作者是否只是想要表现繁华的北宋汴梁?还是有什么其他的意图?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发展文化理解能力的过程。
2.4带领学生精读作品,培养图像识读素养
所谓图像识读素养,就是对美术作品、影像、视觉符号等进行观看识别与解读的素养。图像识读素养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美术课程改革背景下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所以要求教师将其作为鉴赏教学的重要任务,并通过带领学生精读美术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所谓精读作品,就是要把课堂知识点和相应的美术作品结合起来,从点到面的鉴赏美术作品,抓住作品的细节,通过掌握一幅作品鉴赏方法到掌握美术作品完整方法,且能够举一反三的境界。所以,美术教师要注意把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和学生要鉴赏的作品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好精读作品的技巧。例如,在学习《走进具象艺术》的鉴赏课程时,先要明确这节课程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是具象艺术的特征与功能,以便在精读作品时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合理融入。教师在备课环节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解读可以精选两幅代表作品如《蒙娜丽莎》、《韩熙载夜宴图》帮助学生在精读作品的过程中扎实知识点,提升图像识读素养。通过对第一个作品进行精读可以让学生掌握具象艺术的干预社会功能,而通过精读第二个作品可以掌握具象艺术的记录历史功能。
2.5适当补充文化知识,培育学生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高度关注的内容。这是因为作为美术教师应该认识到美术不单单属于创作,还应该被纳入到艺术范畴。既然被称作是艺术,那么就不能够缺少思想情感,因为艺术作品的产生并非仅仅是艺术创作,还表现了作者的内心情感与内在思想。抓住了美术作品当中的人文精神,就可以迅速进入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提高美术鉴赏有效性,受到良好的人文精神熏陶。要给美术鉴赏教学加入人文色彩,培育学生人文精神,教师就要在鉴赏课程当中加入有关的文化知识,引领学生领略作品的人文情感,帮助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也让学生的鉴赏素质和核心素养水平大幅提升。例如,在《宗教壁画》的鉴赏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而为了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和敦煌壁画有关的背景材料以及发展历史,将我国佛教壁画当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以及思想情感渗透到鉴赏活动当中,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熏陶的同时,培育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积极情感。
2.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升华学科核心素养
如今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了关键阶段,逐步增加了对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改革力度,而在这之后需要继续深化教育手段的改革,探寻符合高中生美术学习特征以及有助于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手段,优化学生的鉴赏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给美术鉴赏教学与时俱进提供了良好条件,也避免了美术鉴赏教学脱离社会。高中美术教师要把握好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这一目标灵活选取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经典的美术作品直观形象和动态化的呈现出来,增强美术艺术呈现效果,降低抽象艺术鉴赏的难度。例如,在《古代园林艺术》的鉴赏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园林艺术风格有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不同的园林,让学生分析和总结他们的艺术风格,领略古人的聪明才智,化抽象为具体,把握我国古代园林的艺术层次与境界,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升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美术是高中阶段人文学科体系当中的一个核心部分,闪耀着人文精神,而美术鉴赏的整个过程,更是带有浓郁人文气息,担当着培育学生素质素养的任务。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该担负起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职责,发挥鉴赏课程的教育功能,除了关注学生美术理论知识教学以外还要提高教学深度以及教育层次,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高中美术教师要结合实际灵活应用和创新教学手段,把增强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核心教育任务,发挥鉴赏教学的效能,扎实学生的成长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