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不微,素养可养——高中美术微课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探析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高级中学 虞赛玉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重要性日益凸显,强化课程教学理念、方法与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是各学科教学的核心,高中美术教学也不例外。本文在明确高中美术微课中核心素养培育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美术微课教学对策,以期有效利用微课教学模式促进高中生养成良好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美术;微课;核心素养;培育对策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新课标对高中美术的内容、文本结构与实施要求等进行了一些改进,尤其是高度重视核心素养培养。但是当下许多美术教师依旧采用讲授式授课模式,忽视了学生自主动手能力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不利于美术核心素养形成。基此,如何才能改进与创新高中美术教学方法,有效培育高中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值得深入探讨。
一、高中美术微课中核心素养培育的可行性
根据最新版的高中美术新课标可知,美术学科素养培养的主要目标与内容体现在图像识读力、审美鉴赏力、美术表现力、文化理解力、创造力与想象力等方面,尤其是新课标指出高中美术核心素养培养除了涉及到美术知识与技法的传授外,还要切实强化美术学科同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将态度、过程、情感与人文等特性进行整合,力求可以借助多元文化的融合促使学生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等综合素养的发展。而微课作为当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方法,可以将枯燥、抽象的美术知识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学习效果,更为关键的是可以借助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思考,并在思考过程中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图像识读力、审美鉴赏力、美术表现力、文化理解力、创造力与想象力。由此可知,相较于传统知识讲授式授课模式,如果可以合理地运用微课教学模式,那么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会产生促进作用。基此,基于高中美术微课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培育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高中美术微课中核心素养培育的对策
2.1 基于讲授类微课,培育学生图像解读素养
图像解读素养是一种基本的美术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鉴赏图像资源或美术作品的过程,具体就是通过分析美术作品的材质、造型、线条和用色等美术要素来增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像这类信息越来越重要,所以在获取信息的时候需要人们具备图像分析素养。而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分析图像过程中的首要切入点就是抓住图像特征,这是使他们全面理解美术作品的重要保障。根据图像所反映客观事物都能够的不同,可以将高中美术作品分成抽象艺术作品、意象艺术作品和具象美术作品三类。针对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需要运用不同的图像解读与分析思路和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美术作品的能力。但是如果教师按照教材上的安排,直接为学生讲授相关的美术知识,那么非常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图像解读素养。此时如果可以合理地运用微课,构建讲授类微课,借助一些特色美术作品的展示,配合上教师精炼的讲解,那么可以深化学生对这些美术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例如,在学习“中外人物画”部分美术知识期间,教师除了按照教材上的教学知识安排外,还可以针对不同的经典中外作品,编制相应的讲解类微课课件,如在为学生展示《贵夫人像》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这幅西方图画作品是一种具象美术作品,作者基于独特视角出发,真实地展现出人物的神态、衣服的质感以及空间氛围,可以给观者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在微课视频课件中为学生讲解这幅画的时候要使学生切实意识到“真实”在这幅画创作中的重要性。此外,在编制讲解类视频课件期间,教师要为学生介绍下这幅画中的“贵妇人”实际上是作者一位亲友的女儿,并且主要侧重素描来对人物形象进行表现,所以学生在解读这幅图像期间要从其素描角度出发分析相应画面创作的特征。又如,在为学生展示《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时,教师可以重点从色彩运用角度出发,为学生讲解古代工笔画中的颜色运用技法,使学生可以掌握色彩对人物形象创作的重要价值,最终可以通过学生观看所编制的讲解类微课课件提升他们的图像解读素养。
2.2 基于演示类微课,培育学生审美鉴赏素养
审美鉴赏素养作为美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判断力,这直接关乎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美术作品等相关审美对象感知能力、评价能力、表达能力和判断能力等的高低。强化审美鉴赏素养培养是高中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具体就是在使学生可以很好地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可以使他们形成“知美丑,明善恶”的意识,这是实现德育与美育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因此,在平时高中美术教师开展美术作品鉴赏课程期间,可以为学生科学、合理地制作演示类的微课课件,具体就是立足于美术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美术教学素材,编织成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集,之后将这些所制作的演示类微课课件,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地观察这些美术微课课件中的美术作品,了解必要的美术知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素养,这对后续学生的美术素养提升会产生积极影响。
例如,在开展“古代花鸟画”部分美术知识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将这部分美术知识教学设置成鉴赏课程,然后提前利用教材上面的中有关“古代花鸟画”等的美术作品,配合互联网上面有关“古代花鸟画”的美术素材,将这些美术作品汇集成一个专门的演示类微课课件,从而使学生通过提前观察这些视频课件的过程中可以对“古代花鸟画”方面的相关美术知识有所了解,这样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掌握必要的美术知识,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美术鉴赏力。比如,在“古代花鸟画”部分美术知识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编制相应演示类微课课件中可以为学生展示《花果篮》(卡拉瓦乔)和《花篮图》(李嵩)这两个相似的图画作品,并在课件制作中为学生设置问题:“试分析西方国家的摄影作品和我国国画作品的差异性?”等,借助这些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美术作品要素,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到中华花鸟画具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教师可以在所编制的微视频课件末尾为学生留置一些简单的鉴赏作业,如让学生自主选择一幅我国古代的花鸟作品来进行自主鉴赏分析,最终借此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2.3 基于探究类微课,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素养
创新思维也是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其关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美术综合学习能力的发挥,所以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通过对经典美术作品当中的独特美术创作技巧和创意思维等进行对比鉴赏,同时结合自己的美术知识和理解力等实际情况,大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美术作品创作,且在同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相互沟通期间可以改进自己的美术作品创作思路,最终可以提升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基此,为了更好地培育高中生的创新思维素养,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美术教学内容,为学生科学地设置探究类的微课课件,其中渗透美术思维培养理念,尤其是要在微课件中适当为学生留置一些绘画主题自主设计的任务,引导学生利用微课课件中所学的专业美术知识进行自主创作,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素养。
例如,在学习“色彩对比构成”部分美术知识期间,美术教师可以在编制探究类微课课件期间,先为学生讲解一些经典美术作品中关于色彩对比的运用原则和技巧等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突破课堂教材束缚,为学生展示一些有关美术作品色彩设计的相关生活实例,以此来提升学生对色彩对比运用的理解力。然后可以在相应微课件中为学生留置一些探究性创作任务,如利用所学的色彩对比方面美术知识,自主创作一个以“我的校园”等为主体的绘画任务,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这些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作品创作中,并在他们描绘日常生活中常事物色彩构成情况的基础上,提升他们创新运用色彩对比的能力。
2.4 基于讨论类微课,培育学生文化理解素养
除了上述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外,文化理解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培育目标,具体就是引导学生从文化视角出发去对美术作品进行仔细观察和理解,借此深化学生对美术观念和现象的理解与认识。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美术艺术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完善的文化体系。在开展美术教学期间,教师在编制讨论类微课课件时除了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美术艺术性角度来接美术作品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出发来对美术作品进行认真分析和欣赏,并引导学生相互讨论自己对于这些作品的看法。
例如,由于在开展微课教学期间,教师一般需要借助微信群或QQ群为学生分发微课件或发布相关的教学信息,同时学生彼此之间也可以便捷地在课下开展相互沟通和交流,打破了师生或生生沟通之间的空间和时间隔阂,强化了他们沟通的便捷性与有效性。基此,教师可以在开展微课教学时,借助微信群或QQ群来引导学生一同完成所编制的讨论类微课课件中涉及到的各种讨论话题。比如,在学习“瓷器”部分知识期间,教师可以采取编制讨论类微课课件的方式开展授课,美术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有关瓷器制作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提前了解瓷器的制作工艺,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留置一些相应的讨论问题,如“不同历史时期的瓷器加工工艺是否一样?有什么区别?”等,借助这些问题的留置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在观看微课件期间可以积极进行思考,并通过同其他学生进行相互沟通,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我国丰富的瓷器文化知识。
总之,微课是一种符合新课标对高中美术教学所提各项新要求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自主能动性,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培育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美术教师可以结合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灵活地应用讲授类、演示类、探究类和讨论类等不同类型的微课课件,确保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审美鉴赏等多方面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