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曾经评价徐悲鸿的这幅画很丑。吴冠中是徐悲鸿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学弟,两人年龄相差不小,1919年徐悲鸿入学的时候吴冠中刚出生。
吴冠中对这位大自己许多的学长,意见有点大。2007年,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谈到徐悲鸿的时候,吴冠中说“他是‘美盲’,因为从他的作品上看,他对美完全不理解,他的画《愚公移山》很丑”。本来徐悲鸿这个正主都已经过世50多年,这话说了也就说了,并不会有什么后续。没想到现在“美盲”徐悲鸿那幅“很丑”的《愚公移山》竟然要上拍了,而且是奔着打破中国油画拍卖记录去的。目前中国油画拍卖记录的保持者是谁?吴冠中!2016年吴冠中作品《周庄》2.36亿港元成交,刷新了中国油画拍卖记录。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处在矛盾焦点的《愚公移山》。
到底有几个愚公?
相信有不少人现在都是懵的,《愚公移山》不是在徐悲鸿纪念馆吗?怎么就拿出来拍卖了?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愚公移山》的创作过程。
1939年12月,为了筹集抗战经费,徐悲鸿应诗人泰戈尔之邀,到印度的圣蒂尼克坦举办画展。并于2个月之后,在这里认识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甘地。为甘地画像的过程中,徐悲鸿从这位“印度国父”身上,感受到了愚公的影子。创作一幅《愚公移山》来鼓舞中国军民以“移山”之志奋战、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构思,日益成熟。在画了30多幅人物草稿之后,1940年8月,徐悲鸿在喜马拉雅山下正式开始了《愚公移山》的创作,到11月先后完成了巨幅中国画和小型油画两个版本。
图片《愚公移山》彩墨中国画,徐悲鸿纪念馆藏,144cm*421cm,后来回到印度国际大学之后,又以小型油画为蓝本,创作了巨幅油画《愚公移山》。所以说,《愚公移山》一共有三个版本,巨幅中国画和巨幅油画目前都收藏在徐悲鸿纪念馆,此次上拍的则是具有原创意义、被誉为“母体”的小型油画版。虽然是油画初稿,但这幅《愚公移山》已经相当成熟,对比最终版本可以发现,除左侧老者身后多了一个蹲在地上的小男孩外,构图完全一致。画面右半部分为高大健壮的青年男子,每人手里一把四尺钉耙,有的高高举过头顶蓄力待发,有的已经一钉耙砸在地上,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为了让这幅“移山”的场景更有视觉冲击力,徐悲鸿让这些壮汉们以裸体的方式出场,露出充满力量感的肌肉线条(请假装没看到那个巨大的肚子),这在中国历史题材人物画里尚属首次。在构图上则让他们纵向撑满画面,表现出顶天立地、震撼人心的气势。相对于壮汉们的紧张激烈,左侧“老弱妇孺们”的状态就松弛平和多了。满头白发的愚公正拄着锄头与一对母子说话,语文课本告诉我们,这对母子是愚公的邻居“京城氏的寡妇”,和他刚刚换牙就跑来帮忙“移山”的小儿子。在愚公的右手边,是两个同样年幼的小男孩。弧形分布的人物,让画面产生了空间的纵深感:年轻一代正在前方奋战,他们的后面,是老去的愚公和正在成长的下一代,和谐而又感人。但稍稍有点“出戏”的是,年轻一代们,怎么越看越不像中国人?其实不像就对了,我们知道油画都是需要人体模特的,《愚公移山》自然也不例外。但前面提到过,这幅画是徐悲鸿在印度创作的,可想而知,他找到的模特也只能是印度人了。画面中间那个长满络腮胡的“大肚子”,原型就是印度国际大学的一名厨师。徐悲鸿在给他画素描时还感慨他的身材“真有规模”!
为什么被骂丑?
按理说,《愚公移山》虽然找了印度人做模特,但并没有影响劳动者的“力量感”和劳动场景的“震撼感”,人物可塑造甚至可以说是栩栩如生,为什么会被吴冠中评价“很丑”呢?问题恰恰就出在“栩栩如生”上。
20世纪初的中国,不仅政治上在寻求出路,绘画上同样希望改变清朝“四王”统领下的画风,寻求新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