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语文课程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陈钰潆
摘 要:社会情绪能力是提高学生个人适应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提高学生归属感和人生幸福感的重要力量。语言学习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它课程学习的基石。所以,在校园的大背景下,为了让课堂的育人主体阵地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文章讨论了把高中语文课堂当作一个实践基地,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持续的优化,以提高学生的社交情绪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
关键词:社会情感能力;高中语文;情感教育
一、 社会情感能力的内容概述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将其表述为: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现代化。因此,当代基础教育迫切需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感进行科学的控制与表达,并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格,使他们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丹尼尔·戈尔曼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学者,“学术、社会与情感学习联盟”(CASEL)也认为,社会情感学习是个体通过学习自我认知、自我管理、情感、构建与维持人际关系,从而才能作出有责任感决定的过程。
二、 社会情感能力的价值意蕴
(一) 增强学生的学校生活适应力
培养学生的社交情感技能,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在学习过程中,社会情绪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对我国青少年社会情绪能力评价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社会情绪发展水平越高的学生,学习成绩越好,发生危害社会行为的可能性也越小。
(二) 提升学生的未来社会竞争力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科技也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社会情绪能力是学生应对未来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学习主动调节自己、适应群体生活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有着奠基性的作用。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与其就业、生活质量和个体幸福密切相关,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为了推进“双减”政策的实施,教育应当更加重视提高学生的情绪素质,重视学生的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提高他们的情绪品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社会情感水平,是我们教育与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三、 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路径探索
(一) 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路径
当前,在我国,对学生进行社会情感教育已有多种具体的方法。首先,为师生营造宽松、融洽的人际交往氛围,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另外,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运用学校的升旗仪式、班会课、每日晨会、共青团活动、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家校合作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课堂作为师生互动的平台,体现着教学的复杂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在教学和学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独特的个体心理体验。
(二) 可行性与独特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它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而语文课程又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人文气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赏析,可以更好地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提高他们的社会情感能力。
与此同时,语文学科具有特殊的实践活动形式,考虑到教材内容的选择性、高中语文教学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让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语言教学的特殊性,为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阅读与鉴赏”就是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文章里,对文章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了解文章中的情感色彩。“表达与交流”则着重于使学生愿意与别人进行交流。而“梳理与探究”这一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们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让他们对身边的事情产生好奇,并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上所述的语文学科实践,不仅能使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其核心素养,而且还能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社会情感能力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总而言之,在学校教育的大背景下,可以把重点放在课堂的主要阵地上,根据高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将语文课程的能力和对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需求相统一,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社会情绪进行培养,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实践基地。
四、 高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建设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要将学生目前的能力发展和期望的教学目的相结合,让老师的教学自由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让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契合,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 创建的开放课堂模式
在社会情感能力中,学生的求知欲对语言和其他科目的学习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尝试把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利用互联网络进行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比如,在教学必修下册《与妻书》时,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录像、音乐等手段,把课文中描述的情境气氛、配上音乐,把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通过音乐特有的旋律与韵律,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情景之中,产生一种强烈的听觉体验,使他们能体会到林觉民的爱国大爱以及对妻子的深情。
(二) 锻炼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
近几年来,中小学中频频发生校园霸凌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不善于控制自己的冲动。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认识情感,掌握有效的调节自己负面情绪的方法,以维持其稳定的情绪。
学生要把握好情感的基本特点,加强对情感的认识,以便在合适的情况下正确地表达情感。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语文教学是对生活的一种高度概括和升华。在教室里展示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情景,能够降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陌生感,使他们能够把自己从生活中得到的直观体验应用到课堂上,从而激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三) 小组合作提升学生协作能力
社会是人类最根本的特征,人类离不开群体而存在。合作学习是当代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技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社会契约精神”也反映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合作互动的环境,培养他们的换位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同理心。
在课堂上,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的有效方法。小组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老师提出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全体同学必须把自己的回答记录下来,然后和小组里的其他同学一起讨论,然后再根据小组的意见,选出最能代表本小组成员的回答。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进行协作学习,而且可以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必须要让组内成员之间进行沟通和协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技巧,还可以让他们学会合作和相信别人。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情感。让学生代入到课文中,去体会课文中的感情,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有了迁移意识,学习了换位思维,学生的移情作用就会增强,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世界,进而改变自己对他人的观点。要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角色互换能力。比如,在教学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时,老师可以模拟课本中的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自己处在“烛之武”的位置上,会是什么心情,会有什么样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出一种角色迁移的能力。
五、 结语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构建新的教育发展格局,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是一种必要的选择。语文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与逻辑思维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考虑到高中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本文对社会情感能力和语文科目能力的培养目的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进行开发具有特殊的优势。本文基于对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改革,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另外,在重视利用语言教学来提高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育人体系,让教育的合力得以充分地发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媛,毛亚庆:《基于关系视角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构建及发展研究》,《教育研究》2018年第8期,43-50.
[2]支爱玲:《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路径》,《教育学术月刊》2019年第11期,70-76.
[3]曹坚红:《“社会情绪能力养成”教育的实践特征与创新》,《人民教育》2019年第3期,90-93.
[4]徐瑾劼,杨雨欣:《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国际比较:现状、影响及培养路径——基于OECD的调查》,《开放教育研究》2021年第5期,44-52.
[5]陈瑛华,毛亚庆:《西部农村地区小学生家庭资本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社会情感能力的中介作用》,《中国特殊教育》2016年第4期,90-96.
[6]黄忠敬:《21世纪核心教育素养:社会与情感能力》,《上海文汇报》2018年第7期.
[7]郑太年:《重构课堂教学,推进社会情感学习》,《上海教育》2021年第26期,74-75.
[8]毛亚庆,李泽林:《社会情感学习重在学科教学落点》,《中国教育报》2018年第5期.
[9]曹坚红:《“社会情绪能力养成”教育的实践特征与创新》,《人民教育》2019年第2期,90-93.
[10] 林婷婷:《社会情感学习课程的本土化实践》,《中小学德育》2019年第5期,32-34.
[11]陈权,陆柳:《美国社会情绪学习计划及在中学课堂实施策略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10期,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