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网站>>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穿越课堂“沼泽地”》刊发于《课程与教学》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4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课堂是课改的最关键情境和场地——我之所以用“最”,是因为课堂是将学生从娱乐、技术和世俗中解脱出来的最佳方式,并且几乎是现实情况下唯一的固定的场所。
目前的课堂教学,可谓“百家争鸣”;遗憾的是,各种课堂并非都在正确的途径上,而是众声喧哗,进入了一片迷茫的“沼泽地”。大致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课堂娱乐化,以热闹、快乐为重要特征,以为学生高兴了就是成功,这种迎合让课堂变成表演。这种课堂当下很有市场。二是课堂技术化,以信息技术与不同科目的整合为特征,并得到极大追捧,逐渐有技术超越教师的趋向——不少人担心教师是否会像很多医生离开各种高科技的医疗设备就无法诊断那般,离开教育技术、设备也不会上课了(这一点,我很担忧,因为的确有不少教师离开网络已经不会备课)。三是课堂复合化,即说不清是语文还是历史,有百家讲坛也有燕山夜话(指旁征博引却杂碎无序),没有主题内容也没有思想引领——这种倾向并非综合性学习,而是一种低效的教学时间消耗,目前也较为多见。在课改中,如何尽快穿越“沼泽地”,获取更好的教学效应,实现课堂的生命意义呢?
一是日常课堂务求简约有序。“大道至简”,简约不是简单。简约的课堂,往往设定清晰的教学目标,精当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然后设置有层次、有递进性的问题,使学生高度参与,寓丰富于简单之中。教学设计一旦复杂,就容易出问题;课堂拓展也不可喧宾夺主,只能是为了加深对主要教学内容的理解,或者促进重难点问题的解决。每一节课,尤其是日常课堂,都应引导学生聚焦这节课确定的教学内容,就像喜宴之上,新娘是正主,你不能让新郎跟着伴娘跑了。
课堂简约有序才能有效。陶行知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有序的课堂,流程简单、重点清晰、节奏合理:我们没必要按部就班地设计多个教学环节,没必要把原本可以直接教学的内容搞得复杂、深奥、耗时费力;好的课堂,总是针对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教学过程是科学有序的,步步为营地激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我听过一节语文课,教学层次是清楚的,导入然后初读,然后精读分析,思考感悟。这节课的问题在于,它过于复杂华美,让人眼花缭乱:又是音乐、图画,又是小组合作,又是写作训练,又是师、生、多媒体对比诵读,这直接导致了各个阶段的学习都来不及充分进行。整一节课,花哨层出,最终也没能按照一定的序列深入理解学习内容。课上得很精彩,但我觉得学生难以理解那篇散文尤其是其思想内容。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是学生每日学习成长的唯一处所——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怎么要求课堂都不为过。
二是多媒体只能是课堂辅助手段。课堂可以使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多媒体容量大、直观,能够加快教学节奏,增加课堂容量,启发学生思考,是不错的教学辅助手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应该是一种看得见的趋势。但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能过分依赖,本末倒置。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有用,最需要的还是教师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教师才能先弄明白教学内容,知道如何有效教授等:掌握了课程(教材)知识,才能明了教材的编排和序列,对一节课、一个单元的学习、一个学期的教学等进行统筹安排,实现融合,促进有效;掌握了教学通识,比如教学技巧、课堂管理经验等,才能合理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应该返璞归真,努力去打造有个性灵魂、有思想深度的课堂,捍卫课堂教学的思想性和独特(不可复制)性,而不是追求其技术含量。
仍以语文课为例。一节课上,我发现一位老师在朗诵,高中的孩子在专心地听:没有音乐,没有图像,只有教师的声音(角色变换、情感转换和声音高低、腔调的变化)在教室里萦绕回旋,让学生们沉浸其中。对语文教师来讲,朗诵不仅是为了感染,更是为了让学生的心灵更为丰盈润泽;用声音、用朗诵开展的语文课,能在学生的内心种下一棵阅读、感悟的种子,逐步培养纯正的阅读口味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在朗诵声中,学生不仅仅增加了知识,拓展了事业,更丰富了感情,深化了思维,提升了气质——这就是近年激烈争论的“语文味”,就是语文教学中应该始终贯穿的主旋律。我觉得,分析技法、厘清概念的语文,都不是真正的语文课,而是像一次次的技术传授;更不用说那种完全依赖教育技术实现的课堂了。语文可以没有技术,但是必须要有朗诵的艺术——因为,只有在学生时代润染于书香之中,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上收获飘香的成功。南怀瑾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往往,在琅琅书声中,我才更为明晰,那是语文课。尽管,我们曾遇到过一些极端的教学认识,譬如教育技术“座驾”论、“技术中心论”等,但都争议很大,没有恒久的生命力。这是因为,尽管这个物质时代一日千里,当代人的内心却更加渴望从传统中寻得心灵和感情的归宿。我们的课堂,更具感染力和深远影响的,仍然是返璞归真的听说读写,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言传身教。
三是课堂期待“教学永远具有(专注地)教育性”。教学成绩是显性的,生命成长是隐性成绩;主战场课堂尤其需要关注“人”,从现实生活出发,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上过一节校本语文课,针对一件具体的事情。之前,一位家长来电,说女儿赵华曾是绘画班学员,初中时负责班级黑板报工作——每到周六周日,经常一个人在教室里写写画画,很辛苦。升入高中后,她不想泄露自己的特长。新同学李慧曾和她一起学习绘画,私下商定,谁也不说自己会画画,即便我这个班主任问起来也不说。没想到的是,李慧背着赵华和盘托出了赵华的“秘密”。结果,我再次请赵华“出山”。这样,赵华气得不行,说李慧不守信用,并且对做黑板报工作也有抗拒心理。
该如何处理这种对老师诚实却违背了同学约定的问题呢?先来分析一下这个事情中的行为:“李慧背着赵华”,这是不信守承诺的行为。推荐有特长的同学,李慧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同学吗?“赵华不想泄露自己的特长”,这是不肯为班级出力的消极行为。赵华没有苦衷吗?“每到周六周日,经常一个人在教室里写写画画,很辛苦。”这是应该赵华独力承担的吗?我课前将两位同学请来,与她们沟通,获得了认同;然后上课,对上述三个短句进行语法分析,探究其主语是否为理所当然的“施受者”,并深度思考句子背后的现实意义。大家展开了激烈讨论。我一字一句地说:“事实上,就这件事而言,李慧和赵华比任何一个旁观的同学高尚。”学生被我的言论刺痛,陷入了沉思。他们大多发现了自己身上“说”与“做”的反差。赵华说,如果每个同学都能适当参与,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事件;即便部分同学乐意帮忙,也不会这样;她和李慧没有什么理由不“化干戈为玉帛”。李慧深刻检讨自己,呼吁大家齐心协力。大家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这节校本语文课所带来的冲击,是一时无法言说清楚的。我们经常无奈地发现,日常德育陷入了“知识化”苑囿,导致学生“进入课堂的时候就收藏起生活中的话;进入生活的时候,又收起了课堂中的话”(杜威)。我们把德育作为一门课,其实它不是,它只是一种理念;非要上课,可以是语文课,也可以是政治课、历史课,甚至是数学课。当学生把课堂和世俗的生活结合起来,唤醒了其内在的道德观念,并最终反馈到思想和行动上,教育是有力的。这节课,说是“班会”,无法涵盖其内容;我坚持认为是从简单的语文教学内容切入、格外强调生命成长的一节语文课,这也应该是“大语文观”的教学吧。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洛阳高级中学信息组
    制作: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阳光路 邮编:2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