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第八次课程改革全面拉开,至今已十多年。新课程下的实践与探索,课堂异彩纷呈,也众声喧哗。
当前宏大多样的理论解读、课程建构等,让人惊叹;作为师生生命成长的主要场所和最重要途径,课堂也产生诸多新变化;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学情分析、课堂模式改进、教学技术化等积极因素,得到了极大重视。在喧闹之后,在教学实践、冷静思考和多方学习的过程中,试探讨当下课堂新取向的几种可能性。
课堂越来越倾向于学情。课中有“人”,因材施教,课堂的根本意义在于让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
奥苏伯尔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基础进行教学”的重要思想,这与我国古代“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但是,很长时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详析学情,游刃有余;但在教学过程中却难以将其融入其中,步履维艰。当下,“以学定教”、“学生主体”、“学生第一”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课堂力求形成有层次、有纵深地掌握学情的体系和教学习惯。不论教师的声名、职级和理论水平,如果不能紧密结合学情、进度和氛围环境等开展教学,其课堂就会受到各种批评。“名师走穴”现象从课改之初的如火如荼,到近几年的基本销声匿迹,就是课堂“学情”取向的一种反向观照。钱理群先生、王栋生老师等,始终立足一线课堂(尽管他们现在已经或即将离开课堂)开展教学和思考,深入课堂实际观察教情学情,受到了高度关注,得到多方支持,更被诸多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模仿、学习,个性创新。而偶尔深入课堂、保持着理论深度和认识新鲜度的王尚文教授、王荣生教授等,则听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有人呼吁他们不要总是纸上谈兵,要“走下圣坛,到中学讲坛亲自执教”。不破不立,课堂的“学情”取向,从实践经验逐渐衍变为规律性认识,甚至为一线教育家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课堂越来越倾向于融合。人的教育和培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作之一;“教无定法”,课无定型,课堂的“融合”取向下,教师的作用一如朱永新先生所言:“把教室的门关上,教师就是国王。”这一前提下,教师被要求能融会贯通,举重若轻,让课堂呈现多元目标和生成智慧。
布卢姆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的三维目标,在新课改中全面贯彻,给课堂提出了更高要求。课堂不仅传播知识、提升能力,更注重情感熏陶和价值观、世界观的建构等。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广、校本课程的纵深开发、江苏省课程基地的校本建设以及教育特色的发展推进等,都让课堂愈加呈现融会贯通的特点。这种背景下,课堂努力回归教学本真;诸多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教学内容、思路、模式、技巧和手段等,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当然,课堂的“融合”取向下,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而基础教育在这一方面压力不小。不过,这一取向促生了精彩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可借鉴的教学案例,为课堂教学开拓了新方向;譬如我还清晰记得美国《灰姑娘》教学案例引发的讨论和思考。各种新课堂也层出不穷;譬如,2006年起,哈佛毕业的萨尔曼·可汗在衣帽间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教育方式:录制教学视频,放到网上供人们免费学习。“可汗学院”10-15分钟的辅导课程一时风靡世界;他们不仅提供视频,还开发高度融合各种学习内容的全新教学工具和模式——“一群全世界最聪明的人开始研究怎么教书”,声称期待实现“全世界只需要一个教师”。这种新课堂目标明确、旁征博引,实现了主要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融会了各科知识,并做到了兴味盎然。如果各科教师都能如此设计教学,则各科知识的融合就能和谐地体现在不同科目的每一节课上。近年,不断改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更为课堂提供了优质的技术支持,成为课堂“融合”取向的重要助力。
课堂越来越倾向于过程。循序渐进,“教人有序”,课堂的“过程”取向,是一种显性的教学品质。
课堂从重结果到重过程,经历了一个过程。课改前的课堂,高度关注教学目标(主要是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以前,我们常见的课堂,无论是知识性教学还是策略性教学,大多要通过学习、迁移和训练;如果训练结果让人满意,就基本上可以认定教学效果突出。今天的教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更注重具体的课堂实践和学习内容,譬如学生表现、教学氛围、课堂问题解决的深度和广度等。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过程”取向下,如何从情感层面改进课堂?如何界定学生课堂上的智慧技能和情感意志等难以量化的进步?过程的意义,本身就是一个容易理解、难以鉴定的问题。这种取向所引发的深层追问,给课堂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促进意义——我们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隐性目标的关注,并不能以结果作为优劣高下的判断;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过程”只能是一种表现性目标,不能具体衡量,但又必须加以高度关注——众所周知,学生的认知、情感,并不是能够通过一次或者多次课堂学习就能看出提升与否的;学生的好习惯和品德、价值观的养成,也只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考虑到“过程”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课堂更加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连接,注重生成和思想碰撞,注重学生情感的渐进变化等。我们都认识到,对课堂在情感领域、隐性目标的关注和期待,符合课堂内在生长的需求;更是积极地发掘并把握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可能性,实现学生全面生长的关键所在。(2013年7月《青年教师》总第1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