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洁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格外重视与文本的对话,强调文本解读。这样,文本就成了教学的前置条件;文本是否具有对话价值,也就成了教师选择、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因素。所谓文本对话价值,知名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是文本“文质兼美,适合学生”。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至5(以下简称“必修1至5”)所选的文本,应该说都是文质兼美的。所以,我主要就“适合学生”的层面,从“是否过于简单”和“与学生阶段特征是否契合”两个角度,简要分析必修1至5的文本对话价值。
先看古诗文的选编。这一块是必修1至5做得非常合理的一块。
选文依序罗列如下:必修一的《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必修二的《六国论》《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必修三的《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离骚(节选)》《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必修四的《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蜀道难》《登高》《琵琶行(并序)》《锦瑟》《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滕王阁序(并诗)》《秋声赋》,必修五的《陈情表》《项脊轩志》《长亭送别》《报任安书(节选)》《渔父》《逍遥游(节选)》《兰亭集序》等,共37篇,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尤以诗词为是。此中,《劝学(节选)》《师说》作为高中学生最先接触的文言文,极为妥帖,既浅显易懂,又积极励志,适合高一学生阅读;《赤壁赋》《六国论》《离骚(节选)》《陈情表》《项脊轩志》《逍遥游(节选)》等,属于国学经典篇目,选入“理固宜然”;另有一些篇目,尽管并非不可替代,但展现各个历史阶段的代表作及时代特征,选入也是大有道理。对于《秋声赋》《兰亭集序》的选编,我略有异议。《兰亭集序》“死生亦大矣”的主旨,依托于明快的文笔,理解起来并不难,其思想却偏于消极和个体,其实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个人认为此文可选可不选。《秋声赋》则不应该入选。此文是欧阳修历经宦海沉浮的深沉感慨,更结合诸多典故、历史沉淀而成,其借“秋声”而发的人生喟叹,以及较为艰涩的文句,均不是非常契合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心理特征。
次说散文、小说的选编。试以王荣生教授“定篇”“例文”“样本”三种“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来探讨。
依序综合看来,《我的四季》、“月是故乡明”专题、《江南的冬景》《我与地坛》《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节选)》《记念刘和珍君》《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以及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林黛玉进贾府》《品质》等,都可以作为定篇对待,这些篇目高度契合高中学生阶段特征,对学生认识和理解世界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文本解读应该服从权威定论,让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文本,主要方式是教师“引学生鉴赏”。而像《十八岁和其他》《我的五样》等诸多文本,稍显简单,不过就是“例文”或者“样本”,符合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能够对学生阅读类似文本起到范例作用,但并非不可或缺的篇目;至于配套的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至5,对高中生来说则大多是“例文”或者“样本”两种文章。“例文”的作用,就是使需要掌握理解的知识得以感性的显现——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诗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作为例子,这就是“例文”的实质。对于“样本”,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可以作为解释:“教材的性质等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在必修1至5中,像《我的五样》《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等篇目,过于简单;《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等篇目,因为时代印痕较深,对话价值不是很高,其实最好选入读本;另有《像山那样思考》《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等个别翻译过来的文本,其翻译未必是最妥帖的,作为高中生学习的范本,自然是有争议的。
至于其他文体,因为选入必修1至5的比重都不是很大,所以轻易断言是否应该入选是不妥当的。个人认为,应该更好地将必修和选修结合起来,在一些必修篇目的学习之后,适当结合选修的相应篇目,开展专题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该文选入必修课本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落日》这篇通讯的时候,应该将它和选修教材《新闻选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尤其是结合其“通讯”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入理解并学会使用这一文体特征;在学习“科学之光”专题(必修5,包括《<物种起源>绪论》《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景泰蓝的制作》等篇目)的时候,应该将它和选修教材《实用阅读》“由浅显走入深妙——科普文章的阅读”专题共同学习,实现对这一类型文章的更深入、全面的理解。等等。然而,据我所知,很多高中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并不能全部接触到15门选修课程;往往是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区域选定3-5本选修内容,在必修1至5的学习结束之后统一进行课堂教学;其它的选修课程,往往只有老师手里才有教材,并且也只是作为教学参考内容罢了。这种现象如何解决,以及专题学习的合理开展如何实施,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期待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和反馈之后,教材编写组能够对必修教材、读本和选修教材及时进行修订,努力将课本变成人见人爱或者是值得收藏的珍贵选本,而不是抱残守缺,不肯增删——我很早就阅读过王栋生老师的《留在生命中的印痕》一文,并且个人也曾尝试过编选校本教材,深知编选教材的艰辛。个人认为,在适当删减的基础上,读本、选修教材上的一些选文完全可以入替,比如《淮阴侯列传》《祭十二郎文》《怀念红狐》《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可以预约的雪》等。当然,我更倾向于在当代作家中选入一些更具个性特色或者更有文化及地域内涵的文本,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时文,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