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网站>>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语文报》)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2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赵洁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李泽厚先生把“游于艺”理解为人格的完成;中学阶段的艺术教育,侧重于一定的技术训练和升学素质储备,也使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艺术教育,能够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学校艺术教育更能够展拓学生个体内心的自由、理想和力量,塑造一种健康的趣味、人格和生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呢?
一、深入文本,重温过往的岁月,熏陶渐染人文情怀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有独特的追求、独立的叙述角度和方式,它赋予文本自身的激情和思考,同时又让“一千个读者”读出来“一千个哈姆莱特”。优秀的作品血脉充盈,气韵生动,使纹丝不动的事物活动起来,将文化及文化背后的意义,将过往的人物或故事鲜明地呈现于我们面前,将每一个时代最优秀的一面留给我们品味、思索,并反馈于我们当下的生活。
课堂作为教育最重要的载体,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艺术手法,感受艺术气息,领略艺术魅力。可以通过营造情境,用音乐、影像等昂视,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艺术的精深美妙;还可以注重感受、探究、拓展,让学生在课堂对话中领略并挖掘文本的艺术特点和深层意义。
二、扩大视野,积累丰富的感悟,理解积淀艺术底蕴
尽管不同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不同的声音,但是好的作品都能激发读者的生命活力,从而创建一种活跃睿智的学习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在课堂上积累感悟,积淀底蕴。“文艺”向来难以明确分开;语文教学,可以扩大学生视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艺术气息的熏陶渐染。
在语文教学中积淀艺术底蕴,就像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言,要用“大量”来表现“力量”,通过扩大视野,诗化、美化教学,让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实现师生文本的“共情”,创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积极生活的潜能。
三、自我审察,坚定内心的理想,塑造完善健康人格
对艺术的热爱,是学生的天性。这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一条通道。真正的艺术教育,是把学生当作“人”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千千万万个精神健全、既能快乐工作生活又能积极思考的合格公民。而语文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正是让学生学会自我审视,反观内心,怡情养性,进而塑造健康人格。
五四前后,周作人在这方面就颇有研究,认为艺术之希望,在于保存本真。这就是说,可以用艺术的标准解读语文课上的文本,将文本的内涵生发成情感、精神和人格提升一种有效方式。真正的语文教育,必然是艺术教育,必然顺应孩子天性,以学生为本位,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通过兴趣、需要等实现拓展渗透和人格培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洛阳高级中学信息组
    制作: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阳光路 邮编:2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