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网站>>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教师主导的“增力效应”——以《悬崖边的树》一诗的阅读教学为例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31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语文知识2014年第八期

这节课,我将教学实录整理出来后,又反复琢磨半年之久。当时,我所参与的市名师工作室开设了《悬崖边的树》同课异构公开课,两节课对比鲜明,各自精彩,一重理性,一重情感,引人思考。结合听课及之后的研讨,我开始思索怎样通过教师的“教”,重点实现增力效应,进一步提升学生“学”的主动性和能力,努力实现对这首诗歌教学的“文意兼得”:一方面能够领悟诗歌语言特色、表达方式,强化诗歌理解的正确、恰当的途径;另一方面能恰当理解内容、内涵,体会情感和文化意旨。反复推敲后,我也上了这一课,期待通过个例探究,促进诗歌教学的思辨。这节课,我设置了三个层次,突出教师的增力效应和“文意兼得”的目标定位:首先结合“陌生化”教学条件,设疑,反复诵读,让学生通过“命名”过程,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情感;第二阶段,在激发兴致的基础上,结合技法,深入文本,分析诗歌主体内容;最后,结合诗歌背景和作者信息,与文本映照,领会诗歌情感和主旨。尽管当时这节课较为成功,也获得赞誉,但实录很难全面展现一节课:言说是容易的,说得到位、准确是很难的;只期待此时的记录能够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一些启发,引发更多探索。
【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以设疑和诵读实现增力效应,整体感悟,要“意”不烦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暂时还不知道题目。(生会心笑)请大家先将诗歌读一读,感受一下。(诵读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方式。因为“陌生化”,生颇有兴致,齐读)
师:读得非常不错。有一个小问题:倔(jué)强,个别同学要注意读音。读完之后,能不能告诉我,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生:风/树。
师:现在,如果要给这首诗起一个名字,你怎样命名?(这个问题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挑战和兴致,引导课堂明确指向诗歌内容,又埋下深度阅读的伏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天生好奇,并不断努力地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基于问题的学习,以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出发点,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从不同视角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和认识等。)
(思考之后,纷纷命名):《风•树》《挣扎(奋争)》《飞翔的树》《悬崖上的树》《伫立在风中的树》《树,在风中呐喊》……
师:命名,考验大家理解诗歌的水平啊。(生笑)接下来,我要问,为什么你要这么命名。请大家结合你的命名先自由诵读一遍。如果,你觉得刚才的题目还可以改进,那就改。(生读)
师:大家一起来看黑板上的这些题目。有没有共同点?
生:树/都和“树”有关。
师:那么,这首诗,只是写了一棵树?
生:是/不是,是一种生命的状态(还有森林、小溪)。
师:除了写树,还写到了那些事物?
生:还有风,悬崖、小溪 森林等。
师: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生:这棵树倾听森林的喧哗,却远离树林;能够听到深谷小溪的歌唱,却身处悬崖。由此衬托出,它是很孤独的。
师:这种理解不错,还指出了一种手法,衬托。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命名和我们的整体分析,将这首诗歌齐读一遍。然后,分别来解释你给这首诗的命名。(师生齐读)
生:我起的是《风·树》,主要是语感,觉得诗歌主要在阐述风和树的关系。
师:这个题目大方向准确,但也较为宽泛,是吗?(生赞同)《伫立在风中的树》,有什么意味?
生:《伫立在风中的树》,我抓住了“树”这个内容,但结合有的同学起的《挣扎》来思考,可能稍微忽略了其艰难的生存处境。《飞翔的树》,和我的思路很接近。
生:是的,所以我命名为《树,在风中呐喊》,就是体会到了它的倔强,感受到这棵树有一种内在的“精神”,比如宁折不屈。
生:我命名为《悬崖上的树》,主要是从“树”所处的位置出发,核心是“树”,但所处的位置很危险。
…………
师:作者写这首诗歌的时候,到底用的什么题目?
生:……
师:我来揭开谜底:《悬崖边的树》
生(大声说):好可惜!我的是《悬崖上的树》。(这是课堂生成的趣点,却正好可以促进学生对诗歌题目的更清晰的理解。这也是课堂的魅力所在。)
师:的确是最接近的题目,可惜在何处呢?解释一下:“边”和“上”有什么区别?
生:风吹树,把树吹到了悬崖边,特别强调了孤独和危险。
生:“边”,更有镜头感,让人想象到摇摇欲坠的画面;“上”没有这种效果。
生:“边”,更孤独,更靠边,更面临险境。诗歌中提到“它似乎即将要倾跌进深谷里”。因为是即将跌进,所以应该用“边”更形象。
生:…………
师:诗歌题目,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初步判明大致内容,为剖析诗歌内涵提供便利;甚至能够暗示诗歌的主旨等。结合整体感知,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诗歌。(师生齐读,兴致颇高。)
评析:课堂起始阶段,教师的增力效应在于设疑激趣,在于整体铺垫和诵读。这首诗歌作为选读教学内容,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使教学具备了设疑的条件;这节课,我先不告诉诗歌题目,设置了“命名”的环节,设疑激趣,激发挑战,使学生很快进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接着,也没有肢解诗歌,而是让学生从整体上“品味”,实现对诗歌内容、内涵和思想情感的初步理解。不少课堂上,教师喜欢用“肢解式”分析取代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影响了课堂氛围。“诗言志”,具有一定赏析能力的学生,不需要背景也能够理解诗歌的普遍意义上的情感。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下的几次诵读,作为原生态手段,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诗歌,也成为了诗歌教学的一个突破口。这一阶段的教学,赋予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再通过反复诵读,对诗歌的理解浅显、通透,也让师生乐在其中,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以意象和手法实现增力效应,识“文”断字,对话习得。
师:接下来,请大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风”和“树”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诗歌有没有告诉我们这棵树的命运?(简洁的转换,引入诗歌研读,首先确定教学中心内容,让课堂在明确的目标引领下继续深入。)
生(齐读):“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师:那么,你认为这棵树最后是倾跌进深谷,还是展翅飞翔了?(一个能够引发学生积极讨论的好问题。)
生:面临着万丈悬崖,又随时面对着奇异的风,我认为它必然跌进深谷。
生:我也觉得总有一天这棵树会跌进悬崖。诗歌中“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痕迹”,可见树被吹了很久,但它一直在挣扎。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总有一天,树会倾跌进悬崖。
师:可能风来得更猛烈些,树的命运就让人很担忧了。
生:“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我认为应该抓住“似乎”。这个词给人的感觉是,已经摇摇欲坠;如果这风更猛烈一些,这棵树就可能倾跌进悬崖里。但目前为止,还没有跌进去。涉及到了这首诗的背景。(诗歌最大的特点是语言。学生主动咬文嚼字,这是理解诗歌的一种有效技巧,更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生:我认为,展翅飞翔是树的愿望,倾跌是肯定的;但倾跌的是身体,它的精神会飞翔。
生:我赞同。“倔强”,“弯曲的身体”,“风的形状”,都看出了树的顽强,所以最后树不会倾跌进悬崖,“却又”也有着非常明显的转折意味,就更加看出,树最后会展翅飞翔。它的身体会倾跌下去,但心一定会飞翔的。
生:诗歌写的是一棵树,却不仅仅是一棵树,而是用树来象征一种精神。用了象征手法,以树喻人,表现作者身处逆境却坚守不屈。(这是一个重要的总结,艺术手法的发现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象征意义的提炼。)
师:说的很好。同学们在阅读中完成了由树到人的理解。从它所处的环境来看,树的倾跌是一种客观现实;但是从树的“内心”来看,也就是把它人格化,赋予了“树”以“人”的特征,它的“倔强”并不曾被击垮;即使倾跌,精神也是永存的。
生:是的,我同意。但我还有一个疑问。树已经被风吹到了平原的尽头,却依然在“倾听”,好像“树”也并不是很悲观,还是在期盼什么?“森林的喧哗”和“小溪的歌唱”又该怎么理解?
师:问的很精彩,答的是否更精彩?有同学来回答吗?
生:结合独特的年代,我来解释“森林的喧哗”和“小溪的歌唱”。“喧哗”似乎是个带着贬义的词语,很像当时那个浮躁社会的缩影;而“歌唱”是一种欢快的节奏,给人带来安慰。只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树“倾听”什么呢?
生:我的理解是这样。森林,指很多树;小溪,指不停地流动;他们的出现是为了更加衬托出这棵树境遇和精神的孤独。它独自倾听,却无法融入。
生:我也觉得森林代表着群体,小溪代表着自由流动。倾听是一种在比较远的位置上,只能够用心听,别的做不了,有种被迫的味道。
生:树的倾听似乎有无奈,但我觉得它内心又是坚定的。它很想进入森林中吗?
生:倾听的时候,树是寂寞孤独的;它当然希望融入森林,摆脱险境。
生:树是孤独寂寞的,是“倔强”的,处在这样的环境下,有无奈和伤悲,但更有它内心的坚持,有颗飞翔的心。所以树的倾听又是清醒的。我认为它不想进入森林中。
…………
师:能不能把大家的理解融合起来。
生:我懂了。森林代表群体,但是这个群体的喧哗并不被这棵树所认同;小溪代表着自由,但处于“深谷中”并不是这棵树向往的方向。
生:所以,这首诗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了树所处环境的恶劣,以及精神上的坚持。
评析:这一阶段的研读学习,可以看出学生的确用心进行了深入思考,他们的思维在对话中不断修正,在实现深度阅读的同时,让文本和课堂都延展开来。这一阶段,教师并未见明显的“教化”痕迹,而是侧重于思考与思想的引领,让学生继续保持着探究的兴致,同时在关键处的点拨,也影响着学生的认识和思想。
(三)以作者和背景实现增力效应,缘情赋文,意在言中。
师:大家能理解到这个层面,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诗歌的创作,的确是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的。那么,诗人所处的到底是怎样的环境?又在坚守什么?请先看幻灯片。
幻灯片显示:
一、曾卓生平介绍:原名曾庆冠。14岁开始写作,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救亡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诗人。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备受摧残长达25年。1979年底平反。1970年,他创作了诗歌《悬崖边的树》,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
二、那个时代的照片:“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横幅和挂着两只鞋游街的知识分子照片等。(学生对写作背景了解较少,要真正走入曾卓的世界困难很大。此时让学生迅速地了解这些内容,只展示不解释,也可能促使学生的思考从简单走向深入和多元。)
师:了解了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个人遭遇,我们再来朗读诗歌第一小节: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生读)
师:“奇异的风”该如何理解?
生:应该是政治迫害。
生:因为是政治之风,所以作者说得很含蓄,说“不知道”,其实作者是知道的,只是不能明说。
师:可以这么说。今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歌的时候,除了把它放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去理解作者的那种倔强、寂寞、挣扎,乐观和坚强的心灵,还能不能读出点我们自己的感受来?自由的读一读。(生自由读)
生:“奇异的风”,让“树”被迫到了“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并且深感危难,“即将倾跌进深谷里”;但是诗人依然执着于理想,执着于生命深处的顽强,要“展翅飞翔”。
生:“树”是精神的象征,“悬崖”也是一种象征,困境的象征。作者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困境也要有坚定的信念,才能屈服于困境。
生:树,是一个具有沉重时代感的形象。这首诗,让我想起了陈毅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生:“树”是诗人自况的意象,它激励我们勇于面对一切困难。
…………
师:是的。“有情且赋诗”,抒情是诗歌的本质。这首诗就抒发了作者深刻体验过的种种感情。过去种种,包含血泪,却构成了诗人这首坦荡而深沉的心灵之歌,表达了孤寂中的奋起之志。大家说,是不是啊?
生:……无论怎样,即便我们会倾跌于命运的安排,我们依然可以有一颗飞翔的心!
师:说得好!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常读常新,希望大家多读优秀的诗歌,更要多多思考。
评析:这一阶段的增力效应,来自于作者和诗歌背景的呈现,从而让学生自然地将“树”与人结合起来,让意象有了最初的关照,从而反过来照亮了更多人的心灵。知人论世,是学习这首诗歌的“要件”;结合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学生通过分析和阅读,抓住了饱含在诗中的情真意切,不仅可以去理解诗人创作时的心境,更能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思考,这就使文本具有了更高价值。可以说,文本之美在于内涵,诗歌的特殊之美还在于不忽略作者和背景。
【教后记】
这节课的“陌生化”教学取得了成功。它首先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还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强化。然而,教学是遗憾的艺术,“陌生化”教学并非日常手段,情境创设始终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更多个性化的创新探索。
这节课上得比较流畅,学生经过“命名”的铺垫和恰当问题的设计引领,思维较活跃。课堂充分的预设产生了明显的增力效应,学生的生成也有精彩,但要深思的是:(一)教师的增力效应主要体现为专业素养,这一点因人而异。课上,教师要提前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能够妥帖地使用各种教育教学技巧、手段,该说的细致清晰,不该说的点到为止,对学生的评价也往往切中要害,帮助学生越过了阅读和理解的障碍,又让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中主动学习、个性理解,领悟诗歌精髓。(二)“文意兼得”是非常难以实现的目标。真正实现“文意兼得”,往往是教师的教学,使学生实现了自悟自得,并在经历的不断丰富中不断深化。课堂教学的“文意兼得”,往往是既要体现明显的教学效果,又要体现教育的艺术美感。“既…又…”的效果,很难评价。毕竟,“文意兼得”还包含了对学生个性、意志、品质的教育,这些如果要明显呈现出来,却又如羚羊挂角,无法强行推敲。
我认为,这般实实在在的研究,能更好促进一个学校或者备课组教师的进步。经常发现,名师到某地上了一节课赢得了满堂喝彩,让学生难忘,让教师崇拜。但是,我多次聆听某位名师的课堂之后,却也产生了厌倦;于是想:课堂的成功,名师的素养和个人魅力是一方面,新奇和唯一应该是另一方面。当某一位名师的课堂“见怪不怪”之后,才是真实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其意义。所以,我们应多研究自己的课堂,研究身边的课堂,研究家常课,力求从中探寻到一些可以提升课堂效果的稳定因素。这也是我们上课、听课并不断反思的最大动力:立足真实的家常课,探寻教学真意。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洛阳高级中学信息组
    制作: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阳光路 邮编:2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