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家的荒原——读曹文轩《前方》
《前方》(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渲染了漂泊之路的诱惑与迷惘。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两个方向——家和前方——每个人都永在路上。所以,当回顾的一刻,漂泊者的眼中和心中,是茫茫不可知的命运。人,总在不断寻找……在离家和还家的矛盾中,人无比孤单!
曹文轩用这样的一篇文字提出了一个永恒的追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却“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一、“他们正在路上。”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安居。”每个人,在天性中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美好生活存在于哪里?存在于不可知的前方!于是,“人的眼里,心里,总有一个前方。”曹文轩从人类由古至今的迁徙写起,给我们展示了前方的魅力:有谁不希望自己去开拓一条路呢?鲁迅先生的名言犹在耳边,“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路上的人们总是“不知疲倦地走着”,“这世界就有了路”。的确,人类自己走出了路,哪怕一路美景,却再也走不到路的尽头!“火光在前”,但永远只能触手可及。这个世上,对人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路在脚下”,脚在你身上,“理想的旗帜正向你招手”!这,是人类的命运;曹文轩所言,如一道咒语,“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他们不知道,走得越远,故乡在心中越是充满矛盾。
二、“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还了家,依然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离家远行是人类心灵的梦想,但远行人不能阻隔心灵最深处对家的思念。身处异地他乡,偶然间的一个亲切地眼神,无意中听到的一句乡音,都会勾起游子浓浓的乡情。家园啊!“他乡客,心事悠悠月满船”,尽是家乡。无论是余光中笔下那张小小的“邮票”,还是流沙河诗中的“那一只蟋蟀”;无论是沈从文怀恋的“湘西”,还是汪曾祺钟爱的“大淖”;字里行间,乡思归意,跃然纸上!曹文轩看到了:人无法还家,还家只是“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
无法还家,人却更期盼着还家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矛盾心情啊?人啊,为什么总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呢?《朝花夕拾》,是一种永恒的美,又何尝不是一种悲?悲,何以成为美?从根本上说,悲美的根源里隐藏着亲情的脉络。《随想录》,解剖的是个人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对回归的寻找?人生的路途上,谁的心里不给家乡留下一角?谁在拣拾旧日往事的时候,不想看到自己今生今世的证据呢?人啊人!
三、“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哪怕仅仅只有这句话,也能写出人类心灵深处无家可归的悲凉!阅读《前方》,看到此处,游子们又怎能不潸然泪下?人,最怕处于“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的境地。游子的灵魂无法离开家乡,但当游子踏上征途的时候,又是怎样坚定地茫然着!
丰子恺说:“既然无家可归,就不妨到处为家。”曹文轩和丰子恺在这一点上的共通在于,他们都知道前方能够让你无限接近家,却永远走不进家。这时的家,早已成为一种象征:人的精神居所。
漂泊的人们,越走离家越远,越是盼着回家。《前方》揭示了人在往前走的过程中,没有归属感的痛楚。因为家,因为前方;因为归属的渴望,因为追求的欲望;我们不禁低声问自己:“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最是,那一回头的深情……——读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今生今世的证据》(以下简称《今》)(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是一篇文笔素淡但情感浓烈的散文。文章让我们深切地怀念起故乡,让人思,让人痛,让人不忍卒读,让人难以忘怀!“我们没有宗教,故乡便成为心灵最后的归宿”(刘亮程《对一个村庄的认识》)。对于故乡,最是,那一回头的深情……刘亮程,在对乡土、乡情的演绎中抒写了独具一格的“一个人的村庄”。
一、乡土转逆,题材是一种才华
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那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才华……——蒋子丹
是的,从容优雅!“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刘亮程,一个在沙漠旁边长大,种过地,插过秧,当过农机管理员的人,在劳动之余“从容优雅”地写写自己多年生活的村子。在他的笔下,房子在风声中陈旧,太阳下岁月慢慢变老,万物自然的生长死亡,人们来来往往……宁静的笔触,在不慌不忙中描绘着乡土的状态。
《今》,关乎故乡,关乎乡思。只是刘亮程没有像别人那样抒情,而是将情感深藏不露,融入故乡的一草一木、日出月升中。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对故乡的依恋的话,那么《今》则超越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等等。
文章从一个人对乡土的轻慢之举开始——从一个人的迁徙开始。当人拥有的时候,也许并不觉得某样东西的珍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东西是否珍贵,人们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它的。所以,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因为“它没有用处了”。
但是,故乡是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用作品里的话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之所以有人不明白,是因为他“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这是这个题材的二律悖反。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一个人的生命、历史也就成了一片虚空:他没有“根”,也就没有了寄托与归宿,没有了通向未来的方向。乡土成为题材,演绎为精神栖息地,本身就是一个美与悲的过程。刘亮程的才华因题材的选择显露无遗。
二、文笔洗练,演绎家园、精神之殇
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净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李陀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确,庄稼人,牲畜,田野,小麦和树林……在他的眼中春来秋去,都是故乡,均蕴深情。他在《住多久才算是家》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自白:“我一直庆幸自己没有离开这个村庄……我留住了自己,我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是没让自己从这片天空下消失。”于是我们不难发现,这片天空就是他的故乡——更是一个精神栖息地。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 文章开篇实际是站在今天对昨天的假设,是一种叙述,更是一种感慨。许多事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炼和心灵思考才会真正明了,等到那时,时光的流逝可能已经带走了许多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人活在世界上,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可能是天堂或地狱,一般是人间——观照自己),来自于自己生活之所(总有一些地方,让你找到你的气息),来自于自己行走的痕迹,这些都是人生命的明证。
“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最直接的表达,最浓烈的感情。当我们回顾往昔,往往会发现,在前行时,我们丢掉了一些珍贵的东西。但“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这才是刘亮程的敏锐之处!“内心的生存”是一种精神生活——在故土中寻找“内心的生存”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必然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之痛。本文的 “村庄”、“家园” 、“证据”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实实在在地属于精神。唯有精神永恒……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其实,人总在往前走的过程中疑惑着,在追求的充实中,一转头,发现背后的空虚!刘亮程以洗练的文字,写出了厚重浓烈的家园之痛、精神之殇,让人读之唏嘘万千。
三、乡情沉潜,今生的悲喜皆因“证据”
……我真是很惊讶作者是怎么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同时获得对生命和语言如此深刻的体验。——李锐
人为什么喜欢故土?人为什么难舍乡情?“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曾经的经历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深刻的体验,是很多人都有过的:无论是黄沙滚滚还是烟雨迷蒙,无论是白山黑水还是雪域高原……其中,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分量。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怀疑:“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情感、意义,以至过去的生活,特别是“一个人内心的生存”,都是抽象的,无法把握的,它们只有通过具体的物、具体的场景才能表现出来——关乎一个人尤其是流浪者的悲喜!!因此,《今》总是在“证据”中显现作者的感情:乡情沉潜,总是具体的事物在个人化的体验中成了他生命的情绪,比如“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这些事物,这些记忆显然是非常个人化的,换言之,故乡对人的意义从来都是独特的。
每一个独特的人,总是在不断的失去中不断寻找内心的生存!这就是故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道理所在。人,总是在失去中寻找!人,总是在寻找!
谁言乡思非国恨?——在时代背景下透析老舍《想北平》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在创作上,他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京味”作品,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其《想北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一文,粗粗读之,似乎纯粹思念北平,无关抗战;但若能结合写作背景,仍能看出作者对时局的深沉忧患!笔者试着结合文本,从这一角度探究、解读,力求真正理解《想北平》。
“许多好小说是由这种追忆而写成的。”老舍的这篇散文就仅仅是追忆北平吗?“自幼生长在那里的地方,我们对于它能像对于自己分析得那么详细,连那里空气中所含的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就想象地闻到。”在《景物的描写》中,老舍这样说他对北平的熟谙;但是,敏感的老舍闻不到北平的危机四伏吗?笔者认为,尽管老舍刻意隐藏,但我们仍可以从老舍的叙述描写中看出端倪。
这篇仅1500多字的散文中,老舍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我的北平”,对一个熟悉之至的地方仔细端详,由此生发出只属于一个人的情感和爱惜。文中对每一处景物的描写都是情感的衍生物,老舍仿佛用心拂拭自己最心爱的收藏。“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老舍说。其实每个人,无论富贵贫贱、忙碌悠闲,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老舍更是。
一般来讲,我们在什么时候思念自己的城呢?当我们背井离乡时,当我们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听到故乡的消息时……但是,如果“故乡”随时可以回去,哪一个游子还会像老舍想北平一样想念故乡?如果思念仅仅是乡情,那么老舍为什么要长期离开自己向往的家园而四处奔波呢?写散文,大多因情为文。这样的文章大多可以让他人的灵魂随之颤响。因生活经历的不同,我们今天读来,阅读感受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要读懂《想北平》,首先要真诚地靠近作者本身。老舍的笔触满怀深情,宣告了对北平的留恋;老舍欢乐或者沉思。但是,在写作的这一时刻,是北平的什么消息以难忘的方式让老舍思念?从教参上我们知道: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平危急。也许,老舍在想:眼前看得到的和日后看不到的,究竟哪个更让人挂念?
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和深沉,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他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平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平,“我”和有“你”,“你”中有“我”,融中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他对北平的爱,而且还要表明他和北平密不可分的关系!可是,他不是在北平,而是在“想”北平:想念,想象最美好的北平;反过来,只能想念了,一时难以回去了;更深的,是担忧,担忧时局突变可能带来的北平沦陷!作者的思念没有给他愉悦,而是带来了敏感的痛苦。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想北平》不同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其他思乡文章,它不仅仅是思乡情绪或者生命确证!
单说热爱或者思念,我们甚至能够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看出老北京人对这座古城的感情。但每一篇文章都是有自己的灵魂的,读着这篇散文,难道你不会心头一亮?老舍通过《想北平》恢复了对北平的记忆,更找到了自己的热爱所在,但他心中并不因此安宁。《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中有这样几句歌词:“我曾经以为生命还很漫长,也曾经以为你还和以前一样,其实我错了,一切全都变了。”由情真而达情深,结合眼前的时局动荡,老舍不自觉地从纯粹的乡思中抽身,将自己内心雀跃、激荡的感情融合为沉潜、静谧的文字,深刻地表现出对北平平安的期待和呼喊。
老舍去过巴黎,住过伦敦,可心中惦念着的,还是北平。他说人家的城市笨拙、喧闹,北平庄重、有人情味:多明显的地域情结啊!作者运用极为熟练的对比手法,写出了北平对于他的独特意义!一边是世界各大名城,一边是自己生活的北平,这样的比较显然让人期待一些特别的意义。作者意在表达自己对北平的深厚感情;于是在《想北平》中,作者的文字如文火炖鳗鱼一样,慢慢地让你感受到了他对北平深切、真挚的爱!那是一种渗透在骨子里的深情!“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老舍把景语、情语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他鲜活的文字,竟是那般如锥画沙,不落痕迹。他抒写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可大家知道“杜鹃啼血”的寓意吗?“杜鹃啼血多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国恨的寄托。”很明显,即便背井离乡,也几乎无人用杜鹃啼血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的,那么,作为一个对字眼非常慎重的作家,老舍怎么会这样写呢?很显然,这是老舍颠沛流离、饱经沧桑之后的感受和渴望。文人一般不议论政事,老舍也不想在散文中议政,但他仍不能掩盖自己对北平的深切担忧!这实际上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度。
作者特别说道,北平虽然也是有钱人的天堂,但“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仍然可以尽情享受它的美。所以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平的物产,写北平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平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但是,作者现在哪里?此篇文章是他流落青岛时所作。距离产生美,贫寒的生活也许并不值得向往,只是因为想而不能得,就有了深沉的情思。在《老舍自传》里,还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无论是“想”还是“望”,都是在遥远的地方期待!
用“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尾,有如“曲终收拨当心画”,使人情动于衷,意味深长。北平,是老舍的城。即便在这里平凡地生活,也让老舍满足了。但作者的期盼是不是可以达成呢?“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最后一句有更深的含义,作品如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体现了那时候许多人的现实人生。因为特定时刻的写作而让这篇散文获得了一种沉淀的氛围。面对北平的危机,老舍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肯定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在故乡可能面临没顶之灾的时候回忆,老舍《想北平》的目的何在?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谁言乡思非国恨?“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真是一种不朽的思念!
故乡, 关乎美与悲—— 读韩少功《我心归去》
《我心归去》是韩少功《访法散记》的一篇( 见《苏教版语文新课标教材( 必修一) 》) 。该文因其对家园之思的独特表述和极强的哲理性而为人称道。读了该文, 我被吸引住了, 文中有不少让我为之震撼之处, 细细读来更是妙不可言。
一、浑然不觉, 从他乡渐入吾乡
文章开篇淡然有致。作者首先描写的就是身在他乡的典型感触: 经历了开始的喧闹和热情之后, 生活趋于常态。“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 任何外来者都会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和国王也概莫能外。” 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一种亘有的思绪, 引人沉思不已。
大凡寂寞浸润之处, 多是乡思萌动之时。哪个人没有对故乡的眷恋呢? 乡情幽幽, 总在你最落寞的时候浮上心头。“你对吊灯作第六或第六十次研究, 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 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移民的日子是可以让人发疯的。” 作者对自己百无聊赖时的细节作了夸张, 可这哪里是夸张呢?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每一点、每一滴都在敲打着作者的心弦,弹奏出长夜难眠的乡愁。从古至今, 羁旅之愁莫不如此, 那种感觉是多么真实! 可是, 即使耐下性子作了一千遍的研究, 你仍会在第一千零一次时想起故乡的! 这是无法替代的, 总在某个时刻侵蚀你的思绪。
于是, 作者说了, “我不想移民。” 是定论, 更是作者的心灵取向。
文章就在这样的平淡中写了作者寓居法国时的情形, 而引出的却是“梁园虽好, 不是久恋长家”的深沉的思乡感慨。
显然, 文章是为能静下心来读它的人而写的。名家手笔, 大多如此。“奇文共欣赏”, 此所谓大巧若拙了。
二、乡思如注, 乡曲如织,返乡路多长?
游子返乡的路似乎总是特别长, 所以思念特别浓..
“ 很想念家里—— 似乎是没有出息。倒不是特别的害怕孤寂, 而是惦念亲人。我知道我对她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我是她们的快乐和依靠。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 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作者写的居然不是自己多么思念家人, 而是家人多么依赖他! 在温情脉脉的描述之中,韩少功给予每一位读者以舒适、温馨的情感渗透, 一如杜甫在《月夜》中呈现的意境: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是的, 家人是多么思念我啊! 我呢? 作者对家人的设想深切地托出了自己对家人对故乡的挂念。
当身处异乡, 深切感受到了他乡的不同, 人才会喟然感叹!“黯然销魂者, 惟别而已矣。”离开了故乡的人, 又怎能不销魂!作者将异国他乡与故乡作了对比—— 他乡是好, 但作者还是更眷恋故乡—— 托出了作者浓浓的乡愁: 人, 总要还乡的; 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乡思如注, 乡曲如织。“就像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 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 那也是带泪的笑。” 家乡总是有值得你执着的地方。一方水土,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正如歌词《往事难忘》中所唱的, “老故事最甜蜜; 往事难忘, 不能忘.. ”你的成长之地, 你倾注了大量感情的地方, 你总会铭记的。
至此, 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游子忆起故乡时总会热泪盈眶, 为什么“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为什么“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作者又说, 故乡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故乡之于游子, 到底是何处? 李敖返回大陆, 留下了四个字“旧梦难寻”。每个人都应该有故乡, “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那么, 当你见到游子“ 浮萍聚散总无根” 的喟叹, 可知他浓重的悲伤? 你能理解有的人把某地称为“ 第二故乡”吗? 人啊, 要有几个故乡?
作者给出了他的见解: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 返乡的路有多长? 其实只是一段心路历程。你留下了“你的血、泪, 还有汗水”, 又予你“ 无量幸福”的, 那才是故乡啊!
在作者渐进的叙述中, 我们领略了他推理般的诠释, 却又感到那样的水到渠成。
三、美, 悲
沈从文说过, “美丽的总是使人愁。” 美是含着悲的, 故乡也是含着悲的。《我心归去》,回家的路无论长与短, 总是一次次的情感之旅。
故乡何处? “ 心有所归”。看来, 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处所,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故乡总是美的。在我们的记忆中, 故乡的风物、人情等等, 都被我们赋予了自己的情感; 而在我们的记忆中, 故乡的一切, 大多是值得我们眷恋的。“美不美, 家乡水;亲不亲, 故乡人。”
在故乡的美中, 悲又何在呢? “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 美使人悲, 使人痛, 使人怜.. ” 我查遍了字典, 找不到“美” 的这个含义。返过来再去读这篇文章, 我蓦然发现, 故乡无论美与不美, 都会引起悲。“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斯, 雨雪霏霏。”乡音仍在, 故土依旧?那阔别已久的故土上, 可还留着你少时的记忆? 怀旧是我们对故乡的亘有感情, 当旧的消逝了, 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悲伤。而故乡更美了, 却只会更陌生, 悲还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的确。
千古一调, 写不尽的乡愁。万古如斯, 总有美与悲, 仿佛是一个郑重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