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可做课堂“挑唆者”
刘亚杰在《教育时报》上撰文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能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高危漏洞”。假如教师逐个去解析,学生也许能够弄明白。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深知学生只有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知识产生的过程,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凭借自身的经验和教育机智为“知识的产生”创造条件、提供可能,因此教师就必须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而“挑唆者”就是此时教师应当选择的最恰切的角色之一。
这样的角色能够有效地激起学生表达自己见解、思想的冲动,在别人的回答中产生激烈的思维“争斗”,在与别人的争辩中闪现个人思维的灵动;只有思维间的“争斗”碰撞,才能产生最绚烂的思维火花;也只有思维的激烈争斗,才能让学习最接近本质——感受知识的过程;也只有生生之间出现争辩,才能使课堂最接近本质——展现生命成长的律动。
教学应更多关注“没有问题”的学生
张富群在《教育导报》上撰文 学问需要独立思考和自主建构,有问题的学生说明他们经常处在独立思考的学习状态之中,所提问题正是他们思考中的障碍,老师的适度点拨对他们如醍醐灌顶,老师的指导对这些学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价值功效。那些没有问题的学生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没有问题,实际上是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提不出什么问题,提不出自己的质疑。没有问题的学生问题更大。
作为老师,往往把关注的目光放在那些爱提问题的学生身上。其实对“没有问题”的学生的积极引导和帮助意义更大。关注“没有问题”的学生,体现了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理念,能最大限度地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
“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
唐晓敏在《校长》杂志上撰文 人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兴趣”这位老师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它常常误导学生。许多东西,儿童当时对它没有兴趣,但只是当时没有兴趣而已,不等于以后也没有兴趣。这些学习内容,若对儿童后来的发展有好处,也应该让儿童学习。
儿童的学习活动,虽然是发生在童年这一特定的时间里,但为他选择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却不能仅仅考虑儿童的“兴趣”,而是应该从他的一生发展着眼。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虽然可以骗取儿童的一时的兴趣,让儿童“排排坐,吃果果”,但儿童长大之后,终究是会厌弃它的,而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则刚好相反,它会慢慢发挥作用,儿童学习这些犹如“吃橄榄”,先苦后甜,在自身的成长中,终究会体会到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