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半月刊)2014年第17期出刊第30个教师节专版“成为伟大教师”,其中《专注的力量》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作者为记者尤炜。其中关于“专注”的故事新颖、阐述精辟、见解独具,很值得思考。
1.1991年的美国独立日,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第一次会面。此前,年长盖茨25岁的巴菲特从不喜欢IT人士,而盖茨也对“那个只会拿钱选股票投资的人”毫无兴趣。但是,当盖茨的父亲在晚宴上提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两位原本宣称彼此“不在一个世界”的成功者却给出了相同的答案——“专注”。他们也从此一见如故,开启了一段最具“含金量”的友谊。
2.专注当然意味着认真、勤劳和坚持,意味着对教育工作的投入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但是,专注并不等于这一切。专注意味着一名教师只要进入教育场域,就必须时刻处于“教育者”的状态。认真、勤劳、坚持、投入、执着都令人感动,而专注则引人警觉,它不断地提醒我们:“别忘了,你是老师!”
3.专注,看起来只是一种态度,实际上它包含着敏锐的反思、高度的自律和深刻的平等。对学生来说,教育的影响无处不在,教师必须保持专注,在每一个教育细节中尽可能把正向效应发挥到极致,随时准备消除负面的因素。因此,反思与自律必不可少。而教师真正认识到自己与学生的人格平等,才会专注于学生生动复杂、潜能无穷和单纯脆弱,也只有如此,反思和自律才会有源源不竭的动力。
4.美国哈佛大学埃伦-兰格教授指出:“我们说一个人不够专注或是缺乏专注力,意思是他过于死板地依赖传统意义上的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这些我们创造的范畴植根于脑海,难以磨灭。我们去了解自己面对的现实以及大家共同面对的现实,然后我们成了这些所谓现实的牺牲品——事实上它们只是观念、想法而已。”因此,想具备良好的“专注力”,必须不断建立新的范畴。
对教师来说,有关学生的“刻板印象”是“专注力”的大敌。虽然对学生的分类和界定不可避免,但优秀的教师会不断回到了解、理解学生的起点,用客观而富于温情的目光观察他们,并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持续修正、突破已有的印象与判断。在“专注力”的持续推动下,这些教师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与教育行为。很多人会感叹于优秀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之深,或感动于学生与教师心灵相依之紧,其实最应该点赞的,是这些教师对学生的专注。
5.一个专注的教师应该多观察、多了解、多体谅、多等待、多思考;至于决定、判断和行动,一定要慢一点、少一点、精准一点,并且始终保持反思与自律。因为专注的教师需要穿越,需要找到孩子的逻辑、孩子的方式。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6.毋庸讳言,教师的工作有着重复、单调的一面,容易让人感到无趣甚至枯竭。因此,甚至有人认为:越是专注的教师,其职业倦怠可能是来得越早、越严重。
7.在现实生活中,“专注力”很强的人,能充分利用哪怕是短暂的情境变化来重蓄能量。心理学家安塔-卡斯滕做个“半自由场景”实验,并得出结论:“专注力本身不会引起疲劳。”
8.一些真正专注于教育的教师,即使长期从事同样的工作,也能自己创造变化,来不断地“重新出发”。
9.朱永新先生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的书。”真正用心的教师,不会陷入职业倦怠的泥淖,因为他们永远在路上,永远看见着不同的风景,永远有着新鲜的希望。而那些“教了一年书,然后重复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的教师,职业倦怠可以说是他们的宿命。也许,用心、专心,并不忘初心,正是有关“专注”的一种清新可人的注释。
10.专注将把我们引入创造的大门,不仅因为它带来了自由和不竭的动力,还因为它能帮助我们形成良好的直觉。良好的直觉让他敢于否定,勇于创新。
11.在教育工作中,总有一些教师不仅新意百出,而且准确恰当。即使面对新情况、新挑战,他们也能很快地拿出既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方案。可以说,这些教师有着良好的教育直觉。但问题在于,我们常常只停留于羡慕这种直觉,却忽视了一点:这直觉也许与经验、天分不无关系,但更与他们平日里对教育的认真思考,对学生的仔细观察,对工作的力求精进密切相关。简而言之,专注带来直觉,而直觉引导创造。
12.1916年,43岁的梁启超编成《曾文正公嘉言钞》,他认为曾国藩虽然“非有超群绝绝伦之天才”,却取得了很多才华过人者没有取得的成就,是因为“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这样特质的人,才可能真正的“专注者”。因为,对他人和外物的“专注”,无非是自我的一种延展,而只有“内自足”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平等、敏锐、善意……才能做到真正的“专注”。所以,无论我们讨论什么,是专注,还是专业,我们都必须牢记乌申斯基的教诲:“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