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网站>>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荷塘月色》教学片段简析(《语文报 教师版》20141101)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2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荷塘月色》一文,作为苏教版、人教版、沪教版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也出现在台湾《国文》中,历来教学法多样。该文作为学生需要“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文本的“定篇”,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引学生鉴赏”。试将所上一课的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主要是为了探求“定篇”在文本解读以及对话教学中的教学思路和明确意义。
一、“仰之弥高,是因为真实”——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是什么原因呢?
生:我知道。我读过一篇文章,说朱自清身患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师:这显示了朱自清的气节,但是我要澄清一点,朱自清并非饿死的。在当时,像朱自清这样全国有名的文化人、名牌大学的教授,他的生活不会沦落到要被饿死的地步。他得了严重的胃溃疡这种当时难以治疗的病,最后死于难以进食。
生:原来这样。
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真实的朱自清。仰之弥高,是因为真实。
生:我也了解到,大师也有遗憾。据说朱自清上课总是引用别人观点,缺乏自己的理解。他上课总是很紧张,神色很不镇定,还要用手帕擦鼻子上的汗珠。
师:大师也是凡人,这却也说明了他的严谨和认真。好,简单了解了作者,我们下面一起来学习课文。
赏析:散文求真,课堂教做真人;课堂导入,让学生了解真实的朱自清,包括朱自清的真实生活实况和个性特点,这只会使学生更能“得见其人,仰之弥高”。课堂在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知识性内容值得适当引入课堂,以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对今天的学习产生“虚假”或者“被欺骗”的感觉。
二、今夜,“江枫渔火对愁眠”——抓关键词,梳理情感
师:请大家听名家朗诵(放录音)。然后,大家自由朗诵一遍。(生自由诵读)。好,现在我们先来谈谈此文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生: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作者在某一个月夜游览荷塘的心绪变化。
生:描绘了月夜的荷塘景色和作者月夜在荷塘边散步的心情。
师:概括得都非常精当。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请大家结合文章思考讨论一下。(师生交流)
生: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生:夜深人静,本该休息;但许多事情扰乱心神,让作者就想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师:是的。那么,为了排遣这种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师生探讨,明确(生齐声答,师板书):游踪是从家出发,经小路,到荷塘,然后回家。
师:一夜游览荷塘,观赏月色,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生(异口异声):没有找到/找到了。
师: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具体来看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生:第六小节,荷塘的景色非常美,甚至说美到了极致;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见美景也无法排遣他的愁绪。
生:不完全对。欣赏美景肯定是欣喜的,否则写不出那么美的文字。
师:有愁绪,有喜悦;这么理解更合理。文中还有体现吗?
生:第一小节,“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作者去荷塘是有期待的,应该心情不错吧?
生:第三小节,“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尽管不能完全排遣情绪,但因为欣赏美景,有一种淡淡的喜悦。
生:最后一节,“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感慨,可见作者最终还是忧愁的;他有一种无法排遣的忧愁。
…………
赏析:这一片段,整体认知课文内容,分析梳理游览路径和情感脉络,课堂问答妥帖,师生沟通自由,于自如中实现了文本结构的分析与把握。其实,教学设计未必都需要高度的精巧。更多的课堂,需要引领学生在静思默写中感悟文本内涵,尤其是家常课。
三、“独特的那一个,那一句”——自由鉴赏,批注评点
师:请大家挑出你个人最欣赏的句子或者片段,并简单鉴赏评价一下。
生思考四五分钟。
生:第三小节,“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作者独自踱在这苍茫的月下,写出了独处的妙处;我最喜欢这种感觉。
师:我也喜欢独处静思的感觉,那是一个人精神高度自由的时刻。
生:“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一种动态的美。
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是通感手法,更烘托出夜晚月色下的宁静。
生:“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奏着的名曲。”第五小节最后一句,用了通感手法,写月光清淡如水,犹如琴声,有一种动感的美。
师:修辞的作用就在于让你如临其境。
生:“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大地已然入睡,惟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打破了宇宙的沉寂,却更加写出了的夜的寂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感觉。
师:是的,这句话其实有更深的意味啊。
…………
师:大家觉得哪一小节写的最美啊?
生(意见不统一):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师:请大声朗读你认为写得最美的一段,品味这一段的写景特点和手法等,并标注在课本上。
生大声读,然后自由标注评点。
赏析: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教师不应该规定学生具体赏析什么内容,而更应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真正声音,让学生自己把他们最喜欢的句子找出来。这一部分,教师简洁的评价,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细致地去理解具体语句,具有明确的深入文本去领会、理解的作用。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洛阳高级中学信息组
    制作: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阳光路 邮编:2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