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校园》杂志2012年08(B)期
作者:赵洁/江苏常州市武进洛阳中学
学校春季运动会到了第二天,我坐在躺椅上,按照相关硬性规定,“蹲守”在自己班级位置的后面。这时候, 我看见有几个班级的班主任正在操场上逐一点名、签到。我很诧异,学校从来没有这样的要求,运动会本也应该是一次全校大娱乐,何必如此刻板认真?
可能,很多学校都存在这种现象:有的老师太强调对学生的“管”: 这几位负责的老师,他们不明白这个时候的管理并无多大价值,因为学生最需要的,不是时时刻刻地限制,而是自由自在地生长和不断完善的自我控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 如果管理使得学生被规矩所束缚,无法施展手脚,扼杀了个性和思考,那是一种更大的悲哀。
当下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很多教师在总结经验时候往往强调自己采用了怎样的措施,创新方式,让学生遵守纪律、协作上进等。这些教师以实践证明了学生是可以“管”好的,但却忽视了“管理”的真正意义:“管” 即约束,只是出发点;重心在“理”, 即引导促进。正如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在于使儿童的自然本性得到发展”。没有什么比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更重要。 我还没有说出我想说的话:教育真正起到作用和学生的成长都是不连续的,是时疏时密、时快时慢的。正是这些变味的所谓“精细化”管理, 让学生的幸福感丧失殆尽,让他们的求学生涯成为不堪回首的苦旅。我并不打算探寻现阶段学生不幸福的根源,只想谈一谈教师要具备怎样的教育理念,学生才会有幸福感。
学生的幸福,本应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不断进步的学习过程;但是,伴随着僵化的选拔制度和日益激烈的竞争,这些幸福不断形成并迅速消失,异化为无处不在的精细管理和沉重不堪的课业负担,隐藏在极端功利的教育、学校和教师等各个层面制定的具体目标中。在这样的晦暗背景之下,在校园生活中探寻学生的幸福感,教师必须要学会接受学生,然后辨明并实施正确的教学行为,并赋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这是一个简明的结论。
教育的过度限制,让学生丧失了成长的契机和期望,自然也就没有了幸福感。就像黑格尔曾说的:“在一个一米五的房间里量身高,所以人都不超过一米五。”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把办学比做挖池塘,认为我们的教育老在制度上方法上变来变去,好像挖池塘,有人说方的好,有人说圆的好,不断地改来改去,而池塘要成为池塘必须有水,这个关键问题反而没有人注意。办好学校,搞好教育,关键是必须有感情,有爱; 如果教师的教育教学中短缺了感情和爱,那就成了没有水的池塘,不管是方的还是圆的,总免不了空虚之感。学生的幸福感消失,是因为他们的情感和爱的需要被漠视了。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
梭罗在《种子的信仰》里也说:“如果你在地里挖一个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她将专利局所有的能量调动起来,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有信仰的种子,其个体差异应该被高度尊重,教师要将与学生的互动当成马丁·布伯所言的“相遇”(马丁·布伯认为,师生之间应是一种“我一你 ”的相遇关系,而不是一种“我一他” 的塑造关系),而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传递。 我们要坚持这样对待学生:认同学生的现有水平,努力取得学生的信任,适当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情感认识等;展现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人格力量,对话,协助,耐心等待……也许,真正的教育就是如此,在历经岁月磨砺之后方才彰显她的真正作用。
我总喜欢审视深藏于教育过程中的情感领域的变化。那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守护着自己和学生的内心,又真诚地和学生一起进行自我更新和灵魂改造的状态,是教育最大的幸福。
现在,我班上的学生们自由自在地在操场上转悠,看比赛,呐喊,分发矿泉水,或者找个阴凉的地方聊天,还有几个拿着乒乓球拍对着一面墙击球。我就坐在躺椅上,悠闲自得地翻翻书,等待着运动会的结束;连躺椅都是学生主动帮我搬来的,不是由于师道尊严,而是因为感情和关心——学生也因为带给我(甚至任何需要帮助的人)的帮助(甚至包括考出优秀的成绩)而感到幸福。 (实习编辑:郗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