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网站>>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评课议课摭谈(《语文报》20150215)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7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近期,连续多次参加各种层次的听评课和议课活动,还奔赴南京参加苏派语文教育论坛、奔赴常州参加长三角论坛等。
多次听课,见识了不同的课堂,可以增长见识,融会贯通。但是,听课之后的评课议课,却容易让人觉得乏味、无趣甚至是无聊:经常老生常谈,有时吹捧浮夸,很少一针见血、恰到好处的。
听课、评课、议课,本来就是为了互相促进,对听课者以及被听课者来说,能够得到中肯的评价,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有促进意义的。但是,我们经常在评课的时候,掺杂了太多的“课外”因素,导致评课的“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引子,评课议课者的说话倒是成了一次次孤独的主体“表演”。
尤其让我难受的是,经常有老师在评课议课的时候,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拿来各种理论或者模式作为依据或者佐证,让人云里雾里,不明觉厉。其实,我的理解,一节课听后,内容总归是多元的,各个环节的处理也是有优劣的,整节课的表现也是可以有一个公允的整体评价的;这都是可以仔细讨论、深入分析的。但是,如果突然搬来一堆理论,和这节课“大杂烩”,就容易让人觉得偏于务虚,缺乏实际意义了。
评课议课,首先应该关注这节课的设计和细节。譬如,某一个课堂环节,某一个教学细节,好与不好,曾经怎样处理,名家怎样处理,还可以如何改进,等等——这些都是让人非常感兴趣甚至能够激发更好生成的评议。课后评议,尤其应该研究如何将精彩的设计、动人的细节恰当地融入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学主要内容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敏感度,从而通过文本的学习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锤炼等。
评课议课,还应该高度关注师生课堂活动。好课的评价标准是多样的,但好课也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教学相长,师生在课堂上实现沟通的融通、情感的共鸣、生命的成长。一节课上完,我们最容易从学生的反应中发现好不好。好的教师,充满自信,课堂上有自己的特色,并且能够结合理论独立思考,结合学情及时改变。这样的课堂,总归是能够极大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的——甚至,有些课堂,即便原定的教学目标没有达成,但只要实现了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一样是有意义的优秀课堂。
评课议课,还应该就课论课。偶有缺失务实态度的老师,在评课过程中,忽视了课堂本身,注重因人而异,于是评课在某一阶段突然变成了“砖家一锤定音大家附议”或者互相“吹捧”的过程。这种现象,既是不自信的表现,也是需要尽量避免的“错位”。
评课议课这种事, 既不是重大的定论,也不需要遵从权威,它就是一次简单的教研活动。如果想要开展得好,就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研究的“生成性”“微观性”“多样性”等本质特征,从而立足文本和课堂,各人结合自身理解,真诚地说说各自的见解,甚至要多说点具体的问题,少表扬,远理论。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洛阳高级中学信息组
    制作: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阳光路 邮编:2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