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扩句成段”作文课的启发
赵洁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高级中学(213104)
一节作文课,探究的主题是“扩句成段”。我选用的是较常见的训练题:“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河水”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60个字。情景一:夏天 大雨过后 河水;情景二:冬天 中午阳光下 河水。”通过这个题目,我想训练的是想象联想的作文技法。
我对“想象联想法”作了简单的解释,即根据情境,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搜寻记忆中有关材料,进行构想或者联系,然后作具体的描绘。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这应该是较为简单的练习。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经历过的雨后河水的景象,加以想象、联想,进而围绕“河水”这一重点,表达自己的见闻、认识和理解。
学生开始写作。一边巡视一边思考,我不再作进一步的指导。有部分学生经过思考之后开始作答,也有不少提笔就写的。这这一过程中,毫无疑问,学生写出的文段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写的贴切形象,也有的学生所写重点甚至不在“河水”上。我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句段,通过投影仪进行了展示和讨论。课堂就是一个犯错并且不断改进的地方,营造出良好课堂氛围下的及时反馈,能够对学生的思考产生较为强烈的冲击。
通过这样一个训练题,来练习想象联想作文技法支撑的“扩句成段”,这是一个目标明确、实施较为顺畅的过程。但是,为什么展示的学生作品区别很大,并且整体品质不高呢?这引发了学生的深思。不少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症结所在,他们在又一次的审题过程中,关注到了写作重心“河水”,关注到了想象联想技法的具体做法,进而真正地去想象、联想,然后按照一定的层次,由远而近或者绘声绘色,注重动态或者强调场面,均写出了较为精彩的段落。接下来,师生还就详略得当、细节描写等作了一些探讨,使这一训练更有趣味性和针对性。
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通过一节课让学生在初步写作之后,进行指导,再来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寻求更为合理、更为精确的理解和写作思路,进而再次训练,并就升格写法作出探讨。这一过程中,学生无疑得到了更为深刻的体验、认识和理解。
这节课,我并非要给学生带来失败的体验,而是要通过一个过程,先抑后扬,柳暗花明,让学生在被激发之后的主动思考中体验成功。我的教学设计目标,就是营造一个更为依赖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对自我的主动检视之下,真正投入到写作实践中;这样一个先抑后扬的过程,实现了学生写作能力,尤其是想象联想的写作技法的充分理解和掌握。
其实,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在充分把握教学内容之后,对教师的最大考验是教学环节的设置。通过让学生思考在体验之后的做法,这节课让学生迅速在对比中,发现了自己平时学习的盲点,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更折射出了教师对于教学和课程的理解。在设置环节的过程中,我们至少有三点不能忽略。第一,教学有效性的实现,需要合适的问题串(问题的明确、层次等)。第二,要注重用平实、具体的案例(比如简单明确的练习等),引出老师要重点实现的、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主题(目标)。第三,要善于引导,把学生的关注点从一个案例,自然地逐渐引导到教学主题(目标)方面。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往往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需要在了解学情、把握课程、确定教学内容等的基础上,用心设计,才有可能完成。
这个时候,再次回顾:这一过程中,教学策略是妥当的,教学环节的层次设置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但是更重要的是,这节课体现出了教师始终立足学情和教学的实际,基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学思想。这是一节作文课的意义,更是教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