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史料教学优化研究>>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区域史料教学实施现状调查分析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1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贲新文

 

区域史料教学实施现状调查分析与启示*
“史料教学”的源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的所谓“新历史”(NewHistory)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即将史料引入课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做历史学家的活动”,借此优化学生学史方法,培养学科特质素养。伴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国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将史料教学引入国内,如今史料教学似乎已成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常态,这既符合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特质,也体现了课改和历史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深化的态势。但是,反思当今史料教学的实践,大多仅停留于“用史料教”的层面,少有宏观主题指向及系统化、整体性建构的深入思考与探索,并且还出现了影响历史“真味”的“泛化”、有失历史“原味”的“伪化”和淡化历史“韵味”的“简化”等偏离史料教学本质精神、削弱其价值体现的诸多问题。如何及时呼应“立德树人”育人总目标,如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质化、优化史料教学,也就成为了我们研究的关注点,由此我们申报并成功立项了江苏省教研重点课题《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史料教学优化研究》。
为了较全面地了解本课题组成员老师及区域历史老师对于史料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关键能力等相关概念的理论认知情况,掌握老师们日常史料教学实践的一手资料,进而有针对性地谋划史料教学优化的宏观方向及具体实施路径及策略,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全体课题组成员以及武进区各初中校40岁以下青年历史教师进行了指向性全面了解。
一、结果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1份,收得有效问卷61份,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如下:
1.区域历史老师们大体认同用史料进行教学的理念、方法,但对于史料教学的相关概念,理论认知尚不到位。据调查统计,有82%的老师知道史料教学发端于英、美历史课程改革,有78%的老师阅读过10篇以内史料教学相关文章,有81%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史料,有98%的老师认同“史料教学,体现的是课程理念和新课标要求,反映的是历史学科特质教学,代表的是历史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的认识。但统计数据也显示,有49%的老师不了解广义、狭义史料的内涵,23%的老师不能正确判断有意史料,高达98%的老师未能正确选择无意史料。
2.区域历史老师们都比较重视史料教学的教育教学价值,但在“用史料教”方面存在着较大个体差异。据调查统计,100%的老师认同“史料是还原与重构历史的证据,是解释历史的依托,是现实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基于史学理论用历史思维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历史意识的载体”的价值判断,超过97%的老师认识到史料教学具有“再现历史场景,丰满历史细节,激发学习兴趣;深化史实理解,体验论从史出,增强教学效益;有助独立思考,转变学习方式,提升思维能力;体现学科特质,培养探究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价值功能。调查结果数据也说明在具体实施史料教学方面个体差异较为明显:就史料使用频率而言,几乎不用、偶尔使用、经常使用、每课均用的老师占比分别为5%、13%、70%和11%。 就所用史料来源而言,来源于网络、文献资料、报刊杂志、教科书的分别占比为41%、31%、18%和10%。就史料使用情况来讲,拿来就用、甄别后使用、偶尔会有批判意识、经常质疑的比例分别是7%、56%、31%和7%。就史料使用学生的认知反馈看,大部分看不懂的占10%比例,基本能看懂的高达25%的比例,在老师指导下能理解的仅占54%,11%的甚至老师解读后也不懂。从学生对老师选用的史料态度角度看,59%的学生只喜欢感兴趣的史料,很喜欢的仅占18%,讨厌原始文献资料的占13%,10%的学生表示了无所谓的态度。就自我对史料使用的问题反思角度同样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史料应用的形式化、史料开发的过度化、史料解读的随意化、史料分析的碎片化等问题分别占比85%、28%、62%、97%。
3.总体而言,区域历史老师们对于史料教学的基本精神、本质价值认识还不到位,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等课改前沿理论知识的学习仍相对滞后,还未能在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关键能力背景下理性思考史料教学的整体建构。据调查统计,仅70%的老师认为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进行历史研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会历史探究方法。对于史料探究活动的价值,关注学习方式转变的占31%,关注学习活动多元的占30%,23%的老师只是为了教学预设的完成。就史料教学绩效来讲,感觉与学生学业成绩和素养培养有明显关系的仅占15%,有些关系的也只占25%。调查还反映了老师们对于教改、课改前沿理论的学习尚显滞后,不够敏感,仅67%的老师知道基本已成定论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切个数,知道其基本内涵的仅占31%,能够说出它们相互关系的更只有20%;听说过学科关键能力概念的仅25%。正是由于理论学习的缺陷,数据结果也表明,能够基于教学主题,整体性考虑史料选用的占比并不理想,偶尔能、经常能的分别占比44%和46%,已成常态的仅3%,但不能的也有7%的比例。对于史料的文化意义、育人价值的关注度尚不够到位,仅有77%的老师能认识到史料教学的育人功能,在关注史料的文化意义方面,已成常态的仅8%,经常能的占33%,偶尔能的也只占54%,而不能的却占5%。上述数据所反映的现象和问题,恰恰就是制约史料教学持续、健康行进的重要因素。
二、基本认识与启示
本次调查数据结果反馈,充分印证了我们课题主题选择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也引发了我们对史料教学优化的进一步思考。我们认为:史料教学惟有呼应时代“立德树人”要求、符合学科特质及课程改革方向,才能保持持续、强劲的生命力;惟有着眼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进行意义重构,才能彰显史料教学的价值。因此,我们要坚定以下认识并积极践行:
1.要质化“用史料教学”与“史料教学”概念的根本区别
调查显示,部分基层老师存在“为史料而用史料”的形式化倾向以及无视学情的低效化现象,其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厘清“用史料教学”与“史料教学”概念的根本区别,也就很难充分体现史料教学的价值。我们要基于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特质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重新界定史料教学的概念内涵与实施价值:史料教学,即根据“立德树人”教育总要求,基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围绕具体历史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应用恰当的历史材料,引领学生在丰富的历史信息、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学习历史知识、追问历史真相、探究历史问题、领悟历史规律、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生发历史启迪。史料教学是思想,也是方法,更可以把其丰满为一种历史教学特质范式。史料教学是学科特质的“还原”,是历史学科本真的“回归”,代表的是历史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彰显的是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和社会功能。
2.要置于课改深入推进背景下把握“史料教学”前行方向
调查显示,部分基层老师对于课改深入推进的形势不够敏感,理论学习及教学实践不能与时俱进,同样也制约了史料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既然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是课改深入推进的标志与抓手,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也理应是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和学科价值的集中体现。而旨在优化学史方法、丰富学习经历、提升历史素养的史料教学自然必须置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大视野下探寻前行方向。我们认为,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才需要我们从“无史料即在教学”走向“用史料教学”,从“为史料而用史料”教学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史料教学,从而引领学生从“读历史”走向“做历史”,在体验历史基础上进而激发情感、感悟历史,真正凸显史料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3.要基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优化实施与评价研究
构建我国素养本位的课程与教学新体系,是历史赋予基础教育的新课题,也是史料教学发展瓶颈的突破口。我们历史教师要围绕着课程内容的“素养化”、学生学习的“素养化”、教师教学的“素养化”、课程评价的“素养化”等主要目标,整装“再出发”。
调查显示,部分老师的所谓史料教学,往往是碎片化选择史料,片段式展开探究活动,本质上仍是服务教师的“教”,仅仅是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实施史料教学,必须真正落实以“学”为主,必须在指向素养培养的主题定位与清晰目标统领下整体建构史料研习为主体的层次化、渐进性学习过程,可以尝试设置指向学习主题的史料置境导学、丰满学习内容的史料自主浏览初步学、突出习方法、强素养的史料研习深入学、利于固化认知、升华价值的史料巩固学、拓展学等学习环节,使教学流程真正成为学生应用史料自主学习、探究历史问题的活动过程;必须基于真实性、形象性、联系性、思想性等原则整体考虑统领性、基础性、思维性、探究性、拓展性、思想性史料的选用。特别独具慧眼,善于从瀚海的文化、文明中,去发掘、筛选那些蕴含着哲思的史料,使学生可以通过史料的运用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可以通过史料的对比学会质疑、敢于批判;还要重视史料的文化意义和育人价值,要通过史料学习,帮助学生存续文化传统、养成健全人格、增强历史意识、增进社会理解、汲取历史智慧、反思现实发展。
 调查还显示,日常老师们的史料教学,基本属于自主运作、自由发挥状态,少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与判断准则,其主要原因在于老师们的史料选用及实施绩效等方面缺失导向性、针对性、可测量的评价标准。为此,史料教学的优化,还必须加强评价的研究,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的“素养化”以及学生提高素养、发展能力、优化品性的重要导向、引领、反馈、改进功能。我们可以尝试在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内涵解读与分解的前提下,围绕着“有利于整体建构史料研习活动的主题定位”、“切实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确立”、“聚焦教学主题,体现真实性、形象性、整体性、思想性的史料选择”、“真正体现学为主体、素养提升为目标,注重史料情境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整体性学习活动过程”、“浓郁历史味探究味、和谐向上的课堂文化氛围”等维度,研究确立细化、可测量的多维评价标准,使之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支撑点和“史料教学”优化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点。
 
总之,本次调查,坚定了我们固有的以关乎人生、关注人的成长的意义进行历史教学的信念,强化了我们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重要路径的价值判断,也昭示并激励我们前行的方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视野下的史料教学的内在本质价值、蕴涵的无限智慧的“真善美”,无疑将是所有一线历史老师始终不变的追求和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该文为2015年江苏省教学研究第十一期重点课题“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史料教学优化研究”(2015JK11-Z0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洛阳高级中学信息组
    制作: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阳光路 邮编:2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