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素养的“史料”教学意义重构
——以人教版必修1 “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为例
○贲新文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这是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关于教育的解读。因此,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笔者认为,历史学习重在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科素养是学科教学的目标追求和价值体现,是课程要求和课改深入推进的突出亮点与抓手,代表的是历史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着力学科素养培育的史料教学,引领学生在一个更为丰富和开阔的视野下进行思考,体现了历史学科价值的追求。近年来,史料教学正逐渐成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常态。然而,史料教学在实际运用中也出现了“泛化”、“伪化”和“简化”等问题,[1]其根源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科素养培育,忽视了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社会价值。
我们知道,史料是还原与重构历史的证据,是解释历史的依托,是现实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基于史学理论用历史思维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历史意识的载体,故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英国汤普森也说:“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历史探究的方法,而要让学生学会历史探究的方法,就必须像历史学家一样,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进行历史的研究活动。”所以,历史教育教学必须重视史料教学,而史料教学的意义重构也是必不可少的;聚焦历史学科素养培育的史料教学,必须服务学生的学,必须体现学科价值追求。
【教学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必修1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第一课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其没作单独、具体的教学要求,只是将其纳入模块学习要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之中,笼统规定为:“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战争史教学,我们有时会陷入惯性思维:着力战争场景、英雄人物表现的渲染,而缺失特定政治、文化背景的解读,迷失认识战争意义的方向,忽视面对现实、着眼未来的价值引领。
“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堪称决定国运的战争,理应给予应有的重视,更何况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反思的。而且,“甲午中日战争”教学,也是战争史教学的价值立意、史料教学意义重构的研究载体。基于学习与研究,我们将本课的教学定位为:超越知识识记,聚焦学科素养,挖掘育人价值。教学主题为:殇思与镜鉴。由此确立学习目标:(1)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学习、探究,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分析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归纳战争的影响,培养阅读、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逻辑推理能力、历史解释能力以及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2)结合现实,反思战争的启示,深化史感意识、现实意识,形成“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历史情感和正确价值判断。
根据上述学习目标及主题立意,课堂教学用三大篇章呈现:难以避免的灾难、惨痛沉沦与唤醒、或然战争的深思。学习方式为基于史料研读的问题探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渐次展开:甲午中日战争为何不可避免?战争胜负为何在战前已定?如何全面客观分析战争的影响?对于中日或然的战争,该如何应对?现在和未来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2014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一文,其中“120年前的那个甲午,是黑暗的、痛苦的、流血的、沉沦的甲午”的话充满历史感,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忆、体会那段黑暗、痛苦的历史,反思、感悟流血、沉沦的历史给我们的惨痛教训与现实启示。
【材料选择与意义重构】以时政要闻材料切入,开门见山,明确学习主题要旨;以浓郁的情感色彩,渲染历史意味,激发审视过去、理解现实、展望未来的探究学习欲望。追溯“120年前的那个甲午”,进而认识、感悟、反思“黑暗的、痛苦的、流血的、沉沦的甲午”,形成本课学习的主线。
难以避免的灾难——背景、过程及败因
探究一:“120年前的那个甲午,是黑暗的……流血的……甲午。”阅读下列材料,分析“黑暗”与“流血”的关系,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灾难为何不可避免?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 该国(指日本)近年改变旧制,藩民不服……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
——李鸿章
材料三 熟察满清氏之近状,人主暗弱,垂帘弄权,官吏鬻职,军国渎货,治道衰颓,纲纪不振……
——(日)山县有朋
材料四 当天朝加兵之日,则遣使于清国,告其所以伐朝鲜之故;若清国必出援兵,则可并清而伐之。……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摘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材料五 19世纪末, 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发展势力;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材料选择与意义重构】材料一既定位了日本完成近代化转型的宏观趋势,又指出了其对外扩张的具体方向、目标和充分战略准备;材料二、三用对比的形式反映了双方对彼此的认识;材料四指出了战争的借口及日本挑起战争的决断;材料五则说明了列强的默许与支持是日本发动战争的有利国际环境。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概括得出:日本蓄意要战、有实力战、已充分备战、有开战借口、国际环境有利开战;而中国政治落伍,不识时代、偏颇认识对手,没有任何战争警觉;国际上,强敌觊觎,列强漠视,凡此种种“黑暗”,“流血”势在难免。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战争前两国态势,日本:顺潮流,脱亚入欧谋扩张;清朝:弃时代,固步自封续沉沦,进一步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不可避免。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理解历史的能力,提高分析、归纳、逻辑推理等学科素养。
探究二:梁启超先生说:“盖19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阅读材料,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材料一 为今日计,我国不能再盲目等待邻国达成文明开化,共同振兴亚细亚,莫如与其脱离关系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支那(指中国)和朝鲜是日本的邻邦,同他们打交道用不着特别客气,完全可以模仿西洋人的处理方式。
——摘自(日)福泽谕吉《脱亚论》
材料二 以倭奴弹丸小国,狡诈无信,年来诌事欧洲,袭其毛滓,讵敢夜郎自大,弃好寻仇……想天戈所指,不难指日荡平。
——摘自盛世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甲午中日战争》(下)
材料三 自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 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材料四 据不完全统计,讫于甲午战争止,清政府用于颐和园工程的经费为库平银一千一百多万两,其中挪用海军军费为八百六十万两。
——摘自刘少东《甲午战争乃清国腐败制度之败》
材料五 中国所制子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临阵之时,一遇此等军火,则为害实非浅鲜。
——摘自盛世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甲午中日战争》(下)
材料六 武器装备的差距是一种现象。拨开这种现象,可以看到两国不同的社会政治之间的差距。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选择与意义重构】甲午战争处于世界工业化发展大背景下,国与国的竞争,国与国的较量,反映的是综合国力的比拼。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本质上是文明形态、政治体制、思想认识的差距,彼此认识、战争预测、战略准备、武器装备的落差只不过是具体表现而已。腐朽封建王朝农业国是不可能战胜全盘西化的先进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学生不难得出:“着眼发展,精心策划谋扩张,入木三分察对手,举国上下士气高”的日本对“安于现状,政治腐朽战备松,不屑一顾藐劲敌,自私自利君与臣”的清朝开战是必然的。材料选择与问题设计,既丰富了学习材料,更是对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移情神入的历史意识、社会进步的发展意识的着力培养。
惨痛沉沦与唤醒——危害及影响
探究三:“120年前的那个甲午,……是痛苦的……沉沦的甲午。”阅读材料,结合《马关条约》内容,论证“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的。
材料一 日本是以世界文明进步为目的展开的战争,战争不是人与人,国与国的战争,而是一场信仰的较量。日本在亚洲国家率先理解文明世界的理念,力图彻底摆脱独裁国家制度和野蛮文化,日清战争因此成为日本迈入文明国家行列的起点。
——(日)福泽渝吉
材料二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作为胜利者的权利,日本除要求割让台湾、澎湖列岛之外,还要求中国赔偿2亿两白银。按当时日元计算,加上利息,共计3.6亿日元。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的国家预算额。这些钱是怎么用的呢?是按照军事费用84.7%,皇室费用5.5%,教育基金2.8%及其他部分来分配的。日本为了实现军国日本、天皇制社会、教育立国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笔赔偿金。日本教育制度之所以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建立起来也是依靠了这笔资金。
——摘自金子道雄《日本的战争赔偿责任》
材料三 “九一八”的炮声是黄海炮声的历史回响。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选择与意义重构】 “痛苦”在于对外战争的又一次失败,再次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利益,背上了沉重经济负担。“沉沦”体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大大加深。对于“痛苦”与“沉沦”,一改传统“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的问题设计,而是选择“中日关系的逆转”切入,突出了甲午战争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中日两国发展前途和命运。从此,自古延续下来的东亚中华秩序瓦解,日本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远东英、俄对立和争霸格局改变,关系逆转带来的沉沦不断升级,时代更趋动荡不安。典型的材料,别样的视角,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从历史发展长河与国家关系、国际格局角度更深刻认识历史事件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历史意识,也为“或然战争”的反思奠定了基础。
探究四:历史的沉沦,也一定程度唤醒了国人。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陈旭麓先生所言的“第二次反思”的理解。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
材料二 “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 ——恭亲王奕
材料三 从60年代开始,西学的一部分已经开始进入中国。但是,它所引起的争论比它所带来的进步更多。而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这一事实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作了证明。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强敌变成了榜样:《马关条约》的墨迹尚未干透,1896年3月,中国第一批赴日留学的13名学生已经踏上了负笈东渡的途程。不经意间,近代中国留日及考察日本的历史大幕,被13名事实上的留学生拉开了。
——摘自蔡娟《甲午惨败与士大夫的觉醒》
材料五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摘自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六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选择与意义重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竟然是被“倭奴弹丸小国”打败,是国殇,更是国耻。然而,战争也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众多方面带来了巨大冲击,中华民族在“流血”、“痛苦”、“沉沦”中逐步走出“黑暗”的愚昧、自负的境地,国人开始更加理性审视自我的不足与世界潮流,对于西学的认识也逐渐清晰,追求西化的探索随之逐步深入,向全面西学、自强的日本学,向落伍的体制宣战。再次失败后的反思,使得甲午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化新的界碑、中国历史新的分水岭。系列材料的选择,对于学生辩证地分析战争的影响、时序性地认识历史发展趋势、宏观把握中国近代化历程诸事件的关系大有裨益;而且,对学生通过材料加深历史理解、培养史证意识也有引导作用。
或然战争的深思——反思与认识
探究五:面对“可怕的考题”、现实的争端、未来发展趋势,你对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有何感想?你是否同意材料二“脱美入亚”“十年后(2023年)也许会成为日后日本政客的现实选择”这一看法?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论证你的判断。
材料二 有关钓鱼岛争端、日本右翼政治势力动态时闻报道(视具体上课时间即时选择)
材料三 2010年,日本将世界经济第二的“宝座”被中国占据。2012年中日韩GDP加起来的总量占世界的份额已达到21.37%。和美国所占21.89%的份额相差无几。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预测,到2020年,中国GDP预计要比2010年翻番,中国的人均收入也将会达到8800~12000美元。届时,“中国世纪”才具有现实意义。
当东亚特别是中国崛起时,“脱美入亚”——十年后(2023年)也许会成为日后日本政客的现实选择。
——摘编自杨晋《“普遍崛起”下的东亚》
【材料选择与意义重构】张耕华先生在《历史哲学引论》中说:“人们认识历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历史学家就是一些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到历史领域中去寻找答案的人。”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说:“历史学家的作用既不是爱过去,也不是从过去之中解放自己,而是掌握过去,理解过去,把它当做理解现在的一把钥匙。”从历史教育教学角度看, “现实意识源于史学研究的目的性,即研究历史,就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和更好地走向未来。”[3]历史学科学习的最高素养是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对历史的感悟应是学生在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基础上,从内心达到“知、行、意”的完美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已经过去了两个甲子,历史的屈辱理应记住,然而仅仅延续历史的仇恨,对于现实中日领土争端问题解决,对于消除一些日本右翼政客好战言论导致的战争乌云无济于事。回忆战争,更需反思战争,从战争中汲取积极应对、防患于未然的智慧。基于材料,让学生通过多角度的论证,得出这样的认识:痛记于心留其史,奋发于行促今事。因为战争残酷,我们更热爱和平,因为人性变态和扭曲的可怕,我们更重视呼唤理性,呵护善性。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才是我们解决中日问题的正确态度。以最大的努力去营造一个世代友好的中日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中日两国,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4]引导学生认同并固守这样的认识,是历史课程的价值要求,也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应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