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史料选用文化价值,彰显历史学科育人功能
——以人教版必修1《鸦片战争》为例
【摘要】史料教学逐渐成为一线教师常态,现实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同于"教史料",忽视了史料教学本身的探究性和思维性,历史课堂变成了只有"史料"和"文字"的"集装箱" .究其根源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史料教学的学科素养培养的教学特质及育人价值、社会价值。史料选用在遵循史料与教学的相关性、相容性,史料服务于特定教学内容的同时,力图实现史料教学的绩效,挖掘的史料文化价值,彰显史料的文化意义和育人价值。
【关键词】史料教学 文化价值 生命教育 人文素养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本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历史的目的:求得真事实,予以新意义,予以新价值,供吾人活动之资鉴。”这是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历史的解读。历史学习是增进个体与整个人类的情感纽带,是熟悉人类经历的心路历程的桥梁,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i]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本轮历史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之一,它对当前历史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意义.伴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史料教学”,无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实施的具体方法或策略,研究正日趋深入,其基本精神也越来越被更多的历史老师所认同,并积极践行。
史料教学即根据历史教育的需要,围绕历史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历史材料,引领学习历史知识、探究历史问题、领悟历史规律、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史料教学,是学科特质的“还原”,学科本真的“回归”,代表的是历史教学课堂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彰显的是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和社会功能。
现实中,许多老师教师将历史教学史料化,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同于"教史料",忽视了史料教学本身的探究性和思维性,历史课堂变成了"史料"和"文字""集装箱"、忽略"历史思维"和"价值判断"。究其根源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史料教学的学科素养培养的教学特质及育人价值、社会价值。
笔者认为,史料教学,体现的是历史学科特质教学,代表的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承载着历史教育的厚重使命。史料教学,必须体现学科价值追求,必须服务学生的学,必须指向学科素养培育目标。"历史学科自身的认知规律引入到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以史实、史料和史感为核心内容,以体验与探究、反思与感悟为手段,最终促进学生史学素养的发展"。必须理性思考其独特的内在意义、本质价值![ii]关注史料来源的多元化、类别的多样性,遵循史料与教学的相关性、相容性,史料服务于特定教学内容原则的同时,力图实现史料教学的最大绩效,挖掘的史料文化价值,彰显史料的文化意义和育人价值。笔者即以《鸦片战争》为例,谈谈如何突出史料选用文化价值,彰显历史学科育人功能。
“鸦片战争”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将其纳入模块学习要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之中,笼统规定为:“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iii]陈旭麓曾言 :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iv]这场战争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和方向,是中国近代史的界碑应予重视。该课教学时选用史料要超越知识识记,聚焦学科素养,挖掘育人价值。
一、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史学家杜维运指出,“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的,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尽无穷”。[v]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独具慧眼,善于从文化的瀚海中,去发掘、筛选那些蕴含着哲思的史料,使学生可以通过史料的运用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人教版教材中所涉及很少,而对时代背景的了解能够使学生更深刻的感悟这场战争,教学设计中选用适当史料进行教学,以拓展知识面。
探究一:马克思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代表的是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结合下列材料分析“陈腐世界” 与“最现代的社会”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差距?怎样理解“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句话?
材料一1793年6月,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以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然而,外交接触尚未开始,礼节冲突便已发生。清朝政府要求英国使臣按照各国贡使觐见皇帝的一贯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英使认为这是一种屈辱而坚决拒绝。
马戛尔尼向乾隆皇帝呈递了英王的信,并送了几只西洋表作为礼品。皇帝回赠了大使一件雕刻得十分精致的蛇纹石礼品 皇帝对使团中的托马斯·斯当东很感兴趣,于是把他召了过去,并解下自己身上的一只黄色荷包,送给了托马斯·斯当东。
材料二 如今我们国家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本国臣民曾经常常到贵国经商,无疑双方都能因此受益。……故此希望特派一位有权柄之人常驻贵国,管束我国臣民的行为,有委屈也可以保护他们。这样的办法可保诸事平安。 ——摘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
材料一的“礼节冲突”反映中英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差异,“礼物互赠”体现不同的经济形态;材料二中的“两份国书”体现不同的对外政策。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获取相关信息,概括得出: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发达的生产力加先进的政治制度,,为了开拓市场而推行对外扩张的政策。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封建专制的“天朝体制”。在此基础上分析,“开拓市场的需求”与“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必然引起冲突,从而引发战争。通过这样的材料选用,挖掘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将鸦片战争的背景放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之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二、学会质疑、敢于批判
历史教学不仅满足静态占有,更需要动态思考过程。史料教学中运用多元史料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或多角度来审视、思考和剖析同一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展开讨论, 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与批判,以养成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运用丰富的史料展示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探讨质疑,从而培养批判精神。
探究二:结合你对这场战争爆发原因的理解,评述材料中的观点。
材料一 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一针见血地说:“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和进行的对华战争。”
材料二而英国学者马士则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它(鸦片战争)不过是……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则提出了一个悖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用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问题在于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四美国学者张罄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中让我们看到了关于鸦片战争起因的另类解读:“……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之起因,可谓众说纷纭,选用以上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马士从“国家关系和商务关系”的角度,费正清从“平等国家关系”角度,张罄则从“体制风格,价值观念”等各自提出的观点,引导学生评述材料观点,并且指出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什么?通过材料使学生多角度认识鸦片战争起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观点中辨析该战争爆发的根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三、解释历史、感悟生命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括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作为充满人文色彩的历史学科,蕴涵着生命教育的内容,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史料的选用也要能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其生命活力,发展其生命潜能,提升其生命价值。鸦片战争教学中通过选用以下史料来解读历史,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情感,引领学生感悟生命,增强民族责任感。
探究三:在鸦片战争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两名提督、七名总兵、两名都统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巨大的落差。而中西之间舟船与枪炮的悬殊对比,又常会化作无情的压力,逼出血性者的英雄主义,召唤他们在劣境中慷慨一击,肉搏赴死。陈连升喋血沙场、葛云飞血染定海、关天培虎门殉国、陈化成阵亡于吴淞炮台,像这样甘愿以头颅抵挡利炮的人并不是个别的,“可怜裹尸无马革,巨炮一震成烟尘”。
“为何明明知道“巨炮一震成烟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慷慨赴死?”让学生在谈论交流中感悟,从而深切感受民族英雄慷慨赴死的悲壮,感受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感之厚重。自然而然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四、有所思悟、服务现实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中国以往四千年历史,必为判断近百年中国病态之最要资料,与建设将来新中国惟一不可背弃之最实基础。” “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以往历史,在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例。”[vi]这两段话就很好的揭示了历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总是以各种形式呈现于现实当中。隐形或者显性的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在鸦片战争教学中,若只盯住“侵略”二字,或沉溺于“道义批判”,那么我们要么流之于浅薄,要么失之于偏颇。鸦片战争的真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国人: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促使中华民族觉醒。真正发挥历史学科最高素养——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探究四: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话指出:“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结合中英关系的四个瞬间,分析中华民族的复兴对中英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中英关系的变化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中英关系史中四个值得铭记的瞬间:1792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1840年,鸦片战争打响 ;
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英;2015年,习近平主席将在英国议会发表演讲。
通过对中英关系的变化,引导学生在回忆战争的基础上反思战争,从战争中汲取积极应对,防患于未然的智慧。认识中英关系变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奋斗之结果,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基于综合国力之强盛。培养学生为中华崛起奋斗的责任感!
史料教学无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实施的具体方法或策略,都任重道远。一位资深历史教学研究专家曾说:“不钻进史料中去,不能研究历史;从史料中跑不出来,也不算懂得历史”。史料教学,引入史料要游刃有余,解读史料要掘井及泉,运用史料要统筹兼顾。真正挖掘育人价值; 彰显史鉴功能。
(本文发表于《课程与教学》2016年第3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