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洛阳高级中学 俞秋锦
【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
(1)能力要求:理解中心法则并能绘制图解。
(2)内容要求:举例说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2、教材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现代遗传学的关键内容之一,是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包括“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两部分内容,进一步阐明了基因在生物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它是前三章知识内容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后三章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知识的学习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三章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DNA的结构以及基因的定义;通过必修1的学习,已经知道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但并没有形成“基因——蛋白质——生物性状”这三者关系的整体认识。高一的学生相对比较沉静,参与思考但不主动发言,因此在课堂上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多方面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解释中心法则。
(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资料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发展的过程。
(2)分析现象和证据,归
纳遗传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科学研究是不断深入的;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中心法则。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2.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直观式教学方法为主,启发式教学为辅。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 教师组织和引导 | 学生活动 | 教学意图 |
回顾:设计的新物种入手,新物种要能表达必须经历DNA的复制、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 教师提出要求:画出一张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图。 〖提示〗1.DNA的复制过程中模板是DNA,产物也是DNA。 2.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的模板是DNA,产物是RNA;翻译的模板是RNA产物是蛋白质。 |
回顾思考回答 |
有学生感兴趣的物种设计引入新课。 |
活动一:以图解的形式,构建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 |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分析 〖提示〗1.没有。实验证据指出了原有的中心法则所没有包含的遗传信息的可能传递途径,是对原有中心法则的补充而非否定。 2.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从RNA流向RNA的结论是确信无疑的,而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的途径是有可能存在的。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1.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包含五条线路 2.各类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
阅读思考回答
分析思考回答 |
结合讲解,学懂中心法则。为探究“三者”关系作准备。 |
活动二:分析实例,探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
活动三::探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一一对应关系吗? | 引导学生阅读,得出结论。 (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这里要注意充分运用两类遗传现象的实例来说明。一类是类似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和侏儒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另一类是类似囊性纤维病、镰刀型贫血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生物性状。以上分析综合如下图。由此可见,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提示:此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基因与生物的性状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最后,教师再通过“人的身高”这一事例,说明在自然界中,不仅存在单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而且存在多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环境对性状的影响等。)
提示: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基因决定论的观点,认识到性状的形成往往是内因(基因)与外因(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70页小体字部分细胞质基因的内容。提问: 1.细胞质基因主要分布:______和______中。这些疾病有什么特点?为什么?2.细胞质基因的遗传方式:细胞质遗传________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后代只表现出______的性状。 |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并进行相应的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的分析。 理清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根据公式计算可能的身高, 思考影响生物性状改变的原因;
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得出问题的答案。
阅读思考回答 |
学习并理解“三者” 关系。
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问题激趣、逐步深入。
总结分析得出延伸结论
了解额外的知识点 |
【课堂练习】
1、下图所示的过程,正常情况下在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可能发生的是( B )
A、①② B、③④⑥ C、⑤⑥ D、②④
2、(多选)圆粒、皱粒豌豆是孟德尔在杂交实验中用过的实验材料。与圆粒豌豆相比,皱粒豌豆中蔗糖含量相对较高,这是由于皱粒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发生了突变,造成该酶不能合成,从而影响了蔗糖向淀粉的转化。由此可推测,突变的淀粉分支酶基因( BD )
A.不能遗传 B.可以遗传 C.不再发生突变 D.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而控制性状
3、(多选)囊性纤维化病是一种致死性较高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原因是正常基因中3 个核苷酸的缺失导致了其编码的蛋白质中1 个对应氨基酸的缺失。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C )
A.基因中3个核苷酸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B.蛋白质中个别氨基酸的改变不会影响其功能
C.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二、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影响
三、细胞质基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念指导下,把“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这一抽象复杂的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现了出来,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生动活跃的学习气氛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想、去做、积极参与、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