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模型建构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过程>>文章内容
韩丽公开课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27日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俞秋锦

DNA分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① 知识方面: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② 能力方面: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

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重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②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展示沃森和克里克的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位科学家吗?

他们就是因研究DNA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沃森和克里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他们的研究过程,构建DNA模型并探究DNA分子的结构。

2、模型建构

教师展示资料1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组成DNA分子的单位是         ,且每个脱氧核苷酸是由                                   构成的。(空白处请同学们回忆已学知识回答)

提出问题:依据这则资料,你能试着构建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模型吗?

①、【模型建构1】:脱氧核苷酸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你所构建的脱氧核苷酸模型的示意图,教师纠正。

教师展示【资料2】:DNA是由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构成的。

提出问题:从这则资料中可以获取一个信息,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要连接成长链,怎么连呢?

②、【模型建构2】:脱氧核苷酸链

学生代表回答脱水缩合,教师点评,课件展示正确的连接方法。

教师展示【资料3】: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研究得出: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这一碱基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出问题:分析刚才所建构的模型是否符合这一科学事实,讨论应构建怎样的模型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符合这样的科学事实?

③、【模型建构3】:DNA双链

请一位学生说明如此构建的原因,教师点评。

提出问题:模型构建地正确与否关键要看是否与DNA原型一致。DNA原型是怎样的呢?

教师展示【资料41951年,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提出问题:科学家从图谱中推算出DNA应呈螺旋结构,应如何体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呢?(在平面双链的基础上旋转即可)

④、【模型建构4】:DNA双螺旋结构

教师请完成得好的同学展示他们的模型,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增强成功信心。

3、模型分析

分析:请同学们观察DNA分子结构模型,讨论以下问题:

1)DNA分子中,外侧由什么连接而成?内侧是什么?

2)两条链之间碱基的连接有什么规律?

3)构成DNA的两条链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1)中很容易出现一个错误,从模型中同学们很容易认为排列在外侧的是磷酸,教师应给予引导:磷酸是和磷酸直接相连的吗?学生观察后就会得出:磷酸和脱氧核糖相连。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问题(3)中反向这个关系学生不容易得出,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寻找答案:请两列同学起立摆出左手握拳,右手平伸的姿势(左手握拳代表磷酸,右手代表碱基,躯干代表脱氧核糖),一个人可以代表一个脱氧核苷酸,一列同学就一条脱氧核苷酸链,请一列同学不动,另一列同学与之进行碱基配对(这列同学只能转身完成配对)。这个角色扮演更直观地反映了两条链反向的关系,学生印象会更深刻,效果更好。

通过上述分析,学生不难归纳出DNA分子结构主要特点:

1)DNA分子是有    条链组成,        盘旋成         结构。

2)          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排列在内侧。

3)碱基通过      连接成碱基对,并遵循              原则。

4、小结新知

    师生一起总结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历程,以及DNA结构的特点。

、作业布置

以本节课构建的模型为基础,探究DNA是如何完成复制,形成2个基本完全相同的DNA分子的。

六、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将DNA结构模型的建构分解,“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逐步深入,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和DNA的结构。

2、本节课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这个验证型实验大胆地改为探究型学习,学生能跟随教师提供的资料,主动参与探究过程,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究知识、获取知识。在探究中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完成后,有关DNA 分子结构的相关知识都由学生分析讨论得出,这使学生观察图形、分析资料得出理性认识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最后,本节课将后面的碱基对序列的探究整合提到了这里,由于更直观,所以教学效果更好。

4、在整节课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欣赏中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学好生物和进行探究学习的信心。

5、本节课不足之处,对学生所提问题停留时间较短,学生思考讨论比较仓促;另外如果本节课最后几分钟能加入当堂小卡测,相信效果更佳。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洛阳高级中学信息组
制作: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阳光路 邮编:2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