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浮雕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知道雕刻的分类,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欣赏浮雕作品的感受,能对瓦当的艺术美进行赏析与实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受、赏析、制作的过程,运用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实践法对瓦当的艺术美进行学习。
3、情感价值与态度:感受雕塑遗物瓦当的巨大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文物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瓦当的艺术美
2、教学难点:瓦当艺术美中的结构美
三、教学准备
生:陶泥,刻刀,
师: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比一比——慧眼识“雕”
(一)浮雕和圆雕
1.欣赏圆雕和浮雕作品
2.对比圆雕与浮雕
师:对这两件雕塑作品有什么感受?
生:圆雕全方位观赏和浮雕一面观赏。
教师小结:浮雕:观众只能180度观赏的立体造型形式,浮雕的立体有别于圆雕的立体,它受到一定平面的制约。一种将形体按一定比例压缩进行造型表现的雕塑形式。像这样的作品叫浮雕,它属于在一个平面上的雕刻,微微有一点立体感,是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但同样是浮雕可分两种,我们来为他们取个合适的名称。
3.对比高浮雕和浅浮雕作品
师:都是浮雕,仔细辨别,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件只是微微凸起,第二件刻得很深,而且有些地方好像凸起得变成凌空了,一个叫“浅浮雕”,一个叫“深浮雕”,可以吗?
生:后面那幅刻得很高,很厚……
教师小结:观察得很到位!像这样微微凸起的雕刻,相对较为平面的,叫“浅浮雕”。而第二件作品,起位较高,刻面较厚,你们刚称它为“深浮雕”,专业人士称它为“高浮雕”。
4.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说说,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浮雕作品?
生:在墙上面......
(二)欣赏建筑上的浮雕
师:在古代,浮雕运用的最为广泛的就是建筑方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品位。欣赏古代建筑上的浮雕图片,解读雕刻的魅力。
师:圆形窗户上的雕刻,构图的巧妙性很重要。
教师小结:雕刻的足迹遍布建筑的各个角落,屋檐、门、窗,梁、柱等,人们对于雕刻的热爱与执着,不仅仅在于欣赏它的装饰性,还有寄予了美好的寓意。
师:浮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运用非常广泛,一砖一瓦中都饱和着我国劳动人民艺术的想象力和智慧的光芒。今天就让我们从一个小小的瓦当说起。(导入课题)3分。
(二)新授:赏一赏——瓦当明“路”
活动一 (一)观看视频,欣赏建筑上的瓦当
生:(欣赏视频、小组讨论,完成表格)6分。
形制:
|
半圆
|
圆形
|
|
纹饰:
|
图像纹
|
图案纹
|
文字纹
|
作用:
|
装饰
|
防水
|
|
艺术美:
|
|
|
|
师引导赏析瓦当:
1.欣赏四大神兽瓦当。
师:瓦当又名瓦头,是古建筑的一小部分,起着保护木质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瓦当上的图案设计优美、简明生动。
师:猜一猜四大神兽分别代表哪四种动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师:神兽刻上瓦当,排列在自家的屋檐上,有什么寓意?(驱邪、祈福)
2.欣赏文字和植物纹瓦当,感受瓦当题材的丰富,开拓学生的视野。
师:生活中你喜欢的动物、植物,都可以化身为瓦当上的图案,你们说一说还可以把什么当作创作素材?我们可以加入哪些题材,来设计瓦当图案?
生1:老师,我喜欢鹰,老鹰是一种勇敢的动物,飞翔的速度很快。
生2:我的瓦当里要做一头胖小猪,猪很有福气。
生3:石榴,我听奶奶说石榴代表着多子多福……
师:对,人们给很多植物和动物冠以吉祥有趣的寓意,祈求能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与福气。
(课件展示:马到成功(马)、喜上眉梢(喜鹊、梅花)、连年有余(莲花、鲤鱼)、兔年顶呱呱(兔)、金鸡报春(鸡)福禄双喜(葫芦)百年好合(百合))
【设计意图:在关注学生寻找美、发现美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从古代圆形窗雕中感受圆形构图的生动与巧妙,从汉瓦当中感受她朴拙的沧桑美。提供相关的直观作品,明确瓦当的题材往往孕育着美好的寓意,从而启发学生寻找身边有美好寓意的题材来设计瓦当图案,在此基础上可开拓学生的创新思路,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的作品自然就显得丰富多彩了。】
三、试一试——胸有成“图”
(一)师生合作《狮子》
唐代
(二)制作步骤:
心中有图——头部、嘴、鼻子、腮帮、眼睛、鬃毛——雕出胡子——贴在底版上——做出身体、脚、尾巴——取名龙鸣狮吼:比喻沉郁雄壮的声音 【狮子吼】佛教徒比喻佛祖讲经,如雷震天地。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环节,不是单纯的示范,而是在和学生互动中进行示范。教师刻图形,学生雕花纹,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顺其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巧妙地把示范转化为学生创作的铺路石。】
四、做一做——巧夺天“功”
作业要求:同桌合作,选择身边的题材做一个“吉祥”瓦当,并为他取一个寓意吉祥的好名字。
【设计意图:选择自己“身边”的题材制作寄托美好愿望的瓦当。把遥远的瓦当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趣地结合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美术,学生感受、体验生活中的美,表达、创作生活中的美,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体验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开心巧妙地做足“功课”。】
五、评一评——各显风“采”
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充满艺术元素。我们拥有能创造艺术的双手,把一块普通的泥巴变成一个个精美的瓦当,也是一件件稚拙的绝版艺术品。
教师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从主题、手法、构图等方面着手评价)
【课后反思】
我在选择这一课时,首先希望学生从美的局限中跳出来。大部分学生在几年的美术学习中已经形成很多定式的审美倾向,喜欢用鲜艳的纯色,画唯美的画面,很少有学生会欣赏质朴的泥土、石头之美。通过欣赏砖石雕刻的质朴,感受瓦当雕刻的乐趣,让质朴、原始、纯粹的美慢慢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这无疑是让孩子拥有更广阔的审美空间,更多样的审美能力。
其次是浮雕艺术整为瓦当雕刻后,能拉近学生与传统雕刻的距离,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的传统文化,其实就在自己的血液里,在自己的生活中。让传统文化更加深入童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小的引子。再把浮雕的两种技法挖刻与黏贴,缩小到只用更容易表现的黏贴。把挖刻转移到课后拓展。在创作吉祥瓦当中,交流感情,共同探究;在创作吉祥瓦当中,激活思维,点亮创作火花,并能从学生的作品中折射出中国古老文化的灿烂光辉,这让我很欣慰。再把学生的瓦当作品喷上金色油漆,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了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甚至可以直接当作家中的一件装饰品。让学生因此而感到自豪,并在课堂中找到传统工艺美术的乐趣,感受到他无穷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