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高级中学 陈擎
【摘要】学校艺术教育三维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艺术教育立体化和系统化的体现。本文从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的观念,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取向理论基础,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的构建理论体系三个方面论述了学校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的理论形态。
【关键词】学校艺术教育 三维课程开发 理论
一直以来,学校的艺术教学普遍存在着重欣赏轻实践或重技能轻文化两种较为严重的倾向,学生的学习中要么简单机械地重复练习技能、技法,要么走马观花地欣赏一些经典名作,这都导致学生对艺术的兴趣逐步减弱,学习的积极性也渐渐丧失,前者的后果是学生对美术知识一知半解,后者则使学生成为简单描摹的工具,眼、手都不高,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审美素养,也不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艺术专业提供文化和专业技能的支持。因此,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如何使艺术课程的内容更加立体化、系统化,课程的内容更丰富多样,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更灵活高效,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需求,从而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投入艺术课程的学习;同时在艺术课程学习中积累的人文知识、培养的发散性思维、建构的认知系统,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发展的系列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从艺术教育的课程形式本位出发,思考学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创生。
一、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的观念
艺术教育的课程形式本位无疑落脚于艺术理论、艺术欣赏和艺术专业技能三个方面,所以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是指从本校艺术特色教育的办学方针出发,在落实国家规定的艺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艺术理论、艺术欣赏和艺术专业技能三个方面对本校的艺术课程进行系统的开发建设,以实现高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目标。其中的艺术理论课程主要内容是艺术基本理论、艺术史,旨在帮助学生初步系统地了解艺术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进程,提升审美认知和理解能力,并用以指导自身的艺术表现和创作;艺术欣赏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经典的艺术作品及同龄人优秀作品的欣赏、分析、评述,旨在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提升学生的审美眼界,加深对艺术规律和理论的理解,并有利于艺术表现与创作;艺术专业技能主要内容是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和创作的方法、技巧及思维,旨在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三维课程在目标和内容上既相对独立,同时又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共同形成学校艺术特色教育课程的核心。
二、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取向理论基础
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系列行为,在课程开发的取向上首先遵行富兰与伯曼等人的忠实观和相互调适理论,其次根据艺术教育的特质充分吸收辛德等人的课程缔造理论。
从忠实观来看,三维课程开发是线性过程,整个课程方案同样是“防教师”,即“不管谁教都一样”,并给教师的课堂实践提供详细的说明和指示。教师在开发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只是忠实地“执行”三维课程开发方案的规定和要求。因此,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文献分析等是三维课程开发的基础;而三维课程成功实施的特征在于它是一个相互调适的过程,它与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等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有充分的决策空间,所以个案研究是三维课程开发的依据;课程缔造取向理论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缔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课程计划和教学策略只是提供给这个经验缔造过程所选择的工具而已。这一取向已有了迥然不同的旨趣,重心已转移到教育经验的实际创造过程,并以行动研究来深化课程,它完全符合艺术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境,是学校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的根本思想。
三、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的构建理论体系
学校艺术教育三维课程的构成理论体系以皮亚杰的心理结构为核心,同时吸取布鲁纳的课程结构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保障了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来自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结构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转换系统,这种结构有无限的等级,而每一层次又有质的区别。人们认识事物的活动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最低级形式的认知开始,逐渐丰富、发展,认知水平也逐渐提高;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过程》一书中。主要观点有:其一,结构的普遍性;其二,以学科的基本观念作为统整该学科基本结构的核心;其三,重视结构的共时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结果,即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校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适切的、系统化的学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逐步培养和开发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终身喜爱艺术奠定基础,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其人格。在三维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人文性思想是其主体观念,统领三维课程的结构体系。而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虽然存在一定的偏激,但其对艺术教育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特别是辅助于艺术教育中辅于艺术课程的校园文化和课外艺术活动必须关注与意义建构理论的关联。
学校艺术教育三维课程的开发承载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此仅以少许的理论研究认识分析其基本形态,而更多的理论探讨和分析将源于行动研究。
参考文献:
[1] 缪建新 , 陈杰. 基于人格教育的校本课程探索[J]. 江苏教育 , 2001, (23)
[2] 李臣之, 王虹.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样态与深化路径[J]. 教育科学研究 , 2013,(01)
[3] 沈桂卿. 借鉴布鲁纳教育思想,浅析素质教育的主体性[J]. 外国中小学教育 , 1997, (06)
[4] 崔景贵. 建构主义教育观述评[J]. 现代教育科学 , 2002, (09)
[5] 郝森林. 浅论艺术教育的价值[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8,(06)
[6] 李文斌. 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甘肃教育 , 1996, (10)
[7] 王宗廷. 加强艺术教育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 教育艺术 , 2001, (02)
[8] 张爱民. 关于做好艺术教育的思考[J]. 甘肃教育 , 1998, (Z2)
[9] 郭声健. 走出艺术教育的评价误区[J]. 中国音乐教育 , 1996, (05)
[10] 陈丽. 艺术教育浅议[J]. 江西社会科学 ,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