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丽流便 洒脱自然——行书知识与赏析
美术组 秦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行书的产生,知道行书的发展、基本特征,能鉴赏行书美和独特个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探究、讨论等方法,使学生体会行书的美和独特个性,知道行书的发展及行书的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行书作品的艺术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行书的基本特征。
2、难点:鉴赏行书美和独特个性。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视频,感受书法艺术的神奇魅力。
(二)、新授
1、出示一组图片,行书与楷书对比欣赏,请学生说说行书与楷书的区别,从而了解行书的产生。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对楷书的快速手写便形成了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2、出示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行书发展的顺序欣赏各个时期的行书代表作品,体会行书的美和独特个性。
(1)、起始期
幻灯展示汉末书简
行书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的应用。
(2)、魏晋南北朝时期
行书在这一时期也进入了一个辉煌的高峰。 保留至今的大量魏晋简牍残纸墨迹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行书。这些虽然都是无名书手的书迹,但在技巧的把握运用上十分熟练,充分体现了行书快速简便的优点以及使用的普遍。从中可以看出,行书书体在形成不久便很快进入了成熟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帝王显贵到普通文人,对书法的喜好都达到痴迷的程度。通过这些人的倡导和实践,行书这种日常应用最广泛的书体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产生出一批行书名家和经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
A: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与《兰亭序》课件播放作品,问: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生:回答。
师:播放视频《兰亭序》欣赏,并作小结。
B:比较欣赏魏晋南北朝时期“二王”行书作品,学生尝试说说这个时期行书的美及其鲜明的个性。
C:学生通过幻灯片辨别“行楷”与“行草”。
D:教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行书的发展作小结。
(3)、唐代楷书的高度成熟和普及
唐代擅长行书的人很多,作品个性显著的有李邕、颜真卿及唐末五代时的杨凝式等人。其中颜真卿的行书苍劲洒脱,气势雄浑,看似随心所欲而用笔结字都显示出自己的规律法则。其价值在于能够摆脱魏晋行书的藩篱,在“二王“风格体系之外别树一帜,具有极高的水平和广泛的影响。
A: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与《祭侄稿》作品欣赏,问:为什么颜真卿的《祭侄稿》写的那么潦草?
生: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
B:幻灯片欣赏唐代其他书法大家的行书作品,学生体会这个时期行书的多样化及其鲜明的个性。
C:教师引导讲解,并做该时期书法发展的小结。
(4)、宋代是行书艺术的又一个高峰期。
当时的书法家不仅人人善写行书,连写楷书也基本带有行书的意趣。
宋代人的行书大都技巧娴熟,气韵流畅,个性面目明显。他们一方面通过学习前人的风格来训练自己的技巧,同时更努力将个人的文化修养及生活态度融入其中。在法则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争取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这一特点反映了宋代文人普遍追求诗意化理想和闲适乐生活的心态而宋代“尚意书风”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都以人生态度与艺术风格的和谐统一而成为中国传统文人艺术家的典型。
A:天下第三行书苏轼与《黄州寒食诗帖》作品欣赏,问:这件作品的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生:回答。 师:小结。
B:幻灯片欣赏宋代其他书法家的行书作品,学生尝试体会这个时期行书的风格。
C:教师引导讲解,小结该时期的书法发展。
(5)、元明两代
绝大多数书法家都将主要精力花费在对前代大师及经典作品技巧的学习模仿上。在这种情况下,书法的发展自然很容易出现技巧程式化和面貌类似的倾向,只有少数天资过人和功力深厚者能够取得超凡脱俗的成功。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徵明、董其昌、祝允明、唐寅、王铎等。
A:欣赏元明两代的行书作品,教师引导讲解学生体会这个时期行书的风格。
(6)、到了清代
许多人开始厌倦了楷、行书体程式化的沉闷局面,转而向秦汉魏晋的碑刻中寻求新的营养来源。形成了一股大胆将石刻书法坚实奇纵特征引入行书的变革潮流。明末清初的傅山、何绍基、赵之谱、康有为等人,都是这一潮流中卓有建树的名家,他们的风格成就在当今的书坛上仍有显著影响。
A:播放视频,欣赏清代的行书作品,学生体会这个时期行书的风格。
B:教师引导讲解,小结。
3、对比欣赏书法作品,学生讨论行书的基本特征,并交流。师总结。
4、出示当代书法拍卖作品,请学生猜一猜作品拍卖价格,并从行书的点画、结构、结字等方面欣赏并表述。思考: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书法艺术?学生回答,师总结。
四、教学小结:
楷书过于严谨,可得法度但少意趣;草书多变化而规矩难寻。而行书“风尘物表脱去流俗者”最能弥补这两项不足,更好地表达文人雅士雅远清旷的胸怀,综合而成其美。自魏晋以来,行书成为文人雅士之间交流的载体。正因为行书没有成为官方文字,所以发挥起来相当随意,书写相当自由,抒情达意,形式多样,使书法真正成为表现个性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