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利用学校艺术教育平台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沈红论文区级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24日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新茹

 

《利用学校艺术教育平台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实践研究》
问卷调查报告
洛阳高级中学 沈红
 [摘要]:
面对学校在艺术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突显艺术教育的根本,适切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本选题的研究不但从理论秉承“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文化指导思想,构建学校艺术教育特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在实践上验证和充实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教育 能力 发展
利用学校艺术教育平台:是指学校通过艺术活动,使主体在审美实践中,受美体的陶养感发,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能力,进而建构起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和自觉创造美的意识,并最终使人格得以完善的过程。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艺术课程教学;二是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三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显性和隐性的育人功效。
艺术教育在塑造健全人格中的作用和意义早已经有了。先圣孔子在《论语述而》中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孔子所说的“艺”当指儒家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子认为“游于艺”,不仅仅是个单纯掌握技艺的问题,更是通过对客观规律的全面掌握和运用,现实地实现了人的自由,完成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历程。滕守尧在其《审美心理描述》认为,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而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反映方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置身于审美活动之中,获得审美愉悦体验,把握到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的情感和理想,具有特定的社会内容,所以会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心理能力,并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与和谐的状态。正是在这种状态之下,各种心理能力“既能共存,又能相互配合;每一种能力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但又兼顾到整体,以不损害整体的有机统一为限。”不仅在中国,在西方也为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所重视,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到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者莱辛,都是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积极倡导者,而最有影响力的是近代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席勒看来,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革社会和人格的塑造。席勒认为:“当人的内在分裂还没有停止的时候,任何改革都是不合时的,建筑于其它的任何希望只能是空想”。
艺术在本质是为人的。艺术教育最终指向这样一个目标——人在实践中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思想教育家,都把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看成是塑造尽善尽美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艺术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和思想养料,对人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如今,艺术教育活动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丰富中小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中小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常说,科学以理服人,艺术以情动人,它通过情感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对人生产生积极的启迪作用,促进和实现人格的自身完善。而这种手段在今天看来任然具有其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作为一个艺术特色的学校,为了更好的体现艺术教育活动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我们艺术组的老师在校长的领导下展开了利用学校艺术教育平台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实践研究。
2013年5月我们几个课题组成员设计了一份关于《利用学校艺术教育平台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实践研究》的调查问卷,并针对这个调查问卷的回答情况作了统计,通过分析学生对艺术教育课程的看法和参与艺术活动的情况等,总结我校在利用艺术教育平台发展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应该努力的方向。下面就这些作如下的展开:
一、调查的对象与数量: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高中一二年级的学生,一共回收调查表670份。
二、调查情况与分析:
1、学校艺术教育活动的重要地位
从学生的调查情况来分析,72.3%高中生对艺术学科的喜爱不会受到家长的影响,27.7%的高中生会受到家长的影响,由此看出学生早期对艺术的理解主要来自于学校教育,然后才是家长的影响,由此突出学校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具体来说,因为高中学生整体认知能力比较独立,不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艺术方面也是如此,尤其目前大众对艺术课对于学生创造力培养、协作能力培养、情感表达能力培养等影响一生的功能的深层次意义认识不足,艺术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艺术课目前的主要功能之一,应该是通过教学和学生艺术实践,帮助学生在意识上分辨周围所谓艺术作品的真假艺术性,了解艺术性与娱乐性的差异,从而在审美上不要堕入“廉价审美”的泥沼,在浅薄的娱乐性作品中渐渐失去真正的审美感知,成为审美能力低下的人。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它是对教育和教学原则的灵活性、创造性的运用。爱因斯坦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当然需要丰富的知识,并能够熟练地掌握自己所从事的某项专业技能、技巧,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道,艺术可以直接向人们传播知识,对于提高人的观察力,丰富想象力,发挥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十分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科学家的许多发明也正是受到了艺术和美的启迪才得以实现的。
2、艺术教育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2.1、兴趣的培养
由调查看出,63.31%的学生对艺术课程更有兴趣了31.45%原来没兴趣,现在有兴趣了5.24%。艺术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课堂有效教学的三个指标。学习时间是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时间用在学习上,千方百计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争取在相对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学习结果是关键:学习结果是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感觉得到有具体的学习收获。学习体验是灵魂:教师通过组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美育,用现在通行的说法,也就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多年来,中国艺术教育界不少人实施的所谓美育,是与蔡元培倡导的美育背道而驰的。学界出现的形形色色不正之风,如缺乏合格师资、缺乏系统教材、缺乏最基本设施而盲目扩招,甚至只要交钱,不上学就可领到文凭;只要交出办学者开价的学费,不管考试成绩如何即可入学而名之曰支教生等等公开现象或默契的潜规则,全国各地几乎到处存在。再看时下中小学生业余艺术学习中出现的种种偏向,如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生完全是在家长的驱使或强求下,为了一张文凭或证书去学习自己并不真正喜爱的某一艺术项目,以求早日成为高考可以加分的“特长生”,跳级参加艺术考级,相互攀比成风……这哪里谈得上“活泼性灵”、“健全人格”的陶养,而恰恰压抑了孩子的灵性与扭曲了他们的性格。
2.2、审美、情感教育的良好形成。
从学生对自身艺术修养和气质与行为礼仪的满意度来看,学生在学习生涯中56%的学生对自身艺术修养为一般,64%的学生对自身气质一般,70%认为自己的行为礼仪比较满意。学生在学唱革命历史歌曲时,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通过每周几次的舞蹈队、合唱团、书画兴趣小组、动漫兴趣小组的常年训练,培养了学生耐心、细心、恒心、信心的意志品质;通过指导学生构思和创作小作品,培养了学生实践创新意识与能力;通过训练和成功演出,使学生懂得团结,同时树立学生为校争光的集体荣誉感;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这是由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特点决定的,也是他的生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的情操是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56%学生结识了很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17.6%初中生23.4%高中生与同学建立了互助友爱的关系,正如托尔斯泰说的“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艺术教育表现出一种广泛的渗透功能。从本质上讲,艺术教育以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整体生存态度与生活观念进行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一种健全、完美的人格。
3、艺术课程形式的多元化转变
从课堂教学的调研情况看,学生在参加艺术教育活动中,58%的学生对实地参观考察的课程形式比较感兴趣,39%的学生对动手活动探索型课程比较感兴趣,可见转变课堂教学形式,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综合教学形式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差别和分化,通常,以分类切入的课堂教学教师把握得比较好,而体现音美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尝试多存在形式上的拼合,显得较为勉强。这种情况说明,中学艺术课程的实施,需要有一个缓进过渡、渐次展开的过程,在目前的师资条件下,课程的综合目标较难在课堂教学中一次性达成,而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艺术活动两个层面分步达成。以课堂教学的分类学习加上适当的综合拓展内容,实现艺术的基础基本学习目标;在第二个层面,则通过具体的研究性学习主题和艺术实践项目,引出学生的综合艺术学习和综合艺术实践,将中学艺术课程的综合目标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分步达成体现的是“教师渐进引导、学生多样综合”的循序渐进原则,也使音美不同学科背景教师在教学中的定位明朗化。
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艺术课程以音乐类和手工工艺类为主,所以有必要使音乐和美术课交叉融合,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堂。新的课程将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并使艺术学习更有趣、更容易,使每个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体现在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和科学的综合,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深厚的基础,全方位地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艺术趣味的“人文、知识技能双主题”的综合。本次调查为进一步探索中学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唤起广大教育行政工作者、教师全面实施艺术教育的意识,促进艺术教育改革的发展。
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充实、改进、提高,它也将永远是一个开放的、对话的、互动的学习过程。
4、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培养和评价机制
4.1、加快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强调艺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倡导教师评价以自评为主。近年来,教师自我反思能力成为世界各国备受关注,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成为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教师教育教学效果提高和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重要手段。艺术课程的多元化的确扩大了艺术学习的范围,增加了艺术学习的选择,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中学艺术课程与传统分科课程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从旧课程到新课程转变,也让教师面临的课程观念的转型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转型。现有课程标准对课程观念的解读还不够充分,课程的设计思路与实际教学需求有差距,还需做进一步梳理,在实践中也难免存在困难和迷惑之处;其三,不可忽视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困难时难以获得有力的帮助,教师执行新课程的动力不足。
关注艺术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实际困难,在总结过去的做法经验基础上,反思实践中的问题与不足,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开展调研活动和课题研究,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探寻有效的中学艺术课程实施途径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排忧解难。其二,多方征询课程实施意见,理论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梳理课程思路,从教学实际出发,敦促对课程标准做进一步调整和修改。其三、逐步加大课程实施的支持力度,加强课程理念的宣传和培训,逐步填补常规教学教研活动的空白,为艺术课程的进一步推行提供切实的保障条件。
4.2、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通过合理评价,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表扬激励能够唤起学生的好心情,好心情容易唤醒学生的上进心,上进心容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内动力的发挥能使学生不断进步。当调查到“你对老师对自己作业评价”问题时,有64.13%的同学回答比较在乎,36.85%回答非常在乎。原因大多数是为了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不了解。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与内化的过程,"内化"要靠学生自己。课堂教学是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单一以作品来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是一种非常狭隘的评价方式,这无法对学生做出真正全面客观的评价,也不能全面反映教育的目标,因而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现成的知识更加重要,正所谓“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学习的方法是门学问,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体验、表现和收集学习资料来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只有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使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对于部分个性独特、所作作品难以理解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地听取他的构思,并且给他表达的机会。通过这样师生交流感情的方式,教师对其闪光点的肯定,能促进其发展。同时评价的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极性,以适应不同个性和特点的学生。另外,学习过程的评价还包括学习习惯的评价、审美情趣的评价、参与意识的评价、合作精神的评价、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评价等等。在评价中教师如果能做到即时、得力、得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达到自主发展的要求,就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学生不应只是作为接受检查的客体,而应成为学习评价的主体。
总之,评价的方法应当是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虽然方法灵活多变,但是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凡是达到这一目的评价方法都要肯定。没有哪一种单一的方法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结果。只有选用多种评价方式,才能培养学生成为能够主动地、自主地、具有创造性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学习主体。
三、总结
1、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艺术课程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艺术教育和文娱活动突出,有学生艺术团和艺术节,有名曲欣赏、书法摄影、器乐演奏、舞蹈绘画并成立了学生铜管乐队等众多活动。学校强调校园文化中的德育为首和学生主体地位,校园悬挂着学生自己创作的书画美工作品。使学生的艺术爱好特长得到更多的发展。
2、艺术教育实施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学校美育和艺术课程实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a、缺乏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艺术教育中存在人们的认识、观念上的问题,是制约学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当前加强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的认识必须放在首位。
b、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虽然重视艺术教育,但开展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不正确,偏离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让艺术教育为应试服务、为少数学生服务、为经济利益服务的现象比较突出。分科中“重技轻育”思想的影响,家长热衷于艺术素质中考应试和考级加分的需要,这些错误认识对学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c、要带领学生尽快适应艺术课程,培养健康的艺术课程观。构建师生的艺术课程观,解决传统分科教学中滞后的学生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进步做出综合评定。
面对艺术新课程的开发,本着为了教师的成长,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为了明天更好地推行艺术课程,在艺术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广大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不断反复探索、再实践。
 
[注释]:
刘畅 感?官?与?心?灵?:?中?西?方?的?不?同?命?运?-?-?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谈?起 百度 2002年第一期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0期
佚名 《爱因斯坦教育观:用专业知识培养独立人格》百度    2014-3-11
佚名 《艺术教育界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误读及出路》 中国艺术报  2010-09-20
[参考文献]: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出版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美学·设计·艺术教育丛书》 1998-03-01
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南京出版社2008-3-1

 

2014年武进区教育学会中小学音乐、美术论文评比获奖名单
音乐

单位
姓名
题目
奖项
1
星河小学
高燕婷
“格式塔理论”下得低龄儿童歌唱学习
2
星韵学校
巢春林
审美共享:构建音乐学科校本文化发展的对话支点
3
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申晓松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多元化教育
4
三河口高级中学
潘彩云
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思考与实践
5
前黄实验学校
王琴
合唱之美源于心,曲目之美巧于择
6
郑陆中心小学
田艳玲
智能手机,让音乐教学添E
7
星韵学校
吴霞
用“差异”的眼光,看小学口风琴集体教学
8
横山桥中心小学
王芳
运用有效的即时评价构建和谐的音乐课堂
9
南塘桥小学
袁文明
浅谈少儿合唱训练的点滴体会
10
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
严婷
IPAD在普通高中音乐教学中应用的探索
11
星辰实验学校
汪维林
小学歌唱为主的综合课型的理解
12
三河口高级中学
李丽
聆听好“声音”,传递“正能量”——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真善美
13
星辰实验学校
罗潇
走进“声音”之门,打开“音乐”之窗
14
政平小学
贾丽颖
放牛班也有春天——浅议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快乐成长的意义
15
洛阳中心小学
唐瑶
浅谈少儿声乐教学
16
马杭中心小学
李晓冉
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的研究
17
湖塘中心校学
周振华
话可以这样说,情可以那样系——浅谈小学音乐有效教学之策略
18
礼嘉中心小学
李明玉
音乐创造让学生“乐”起来
美术

单位
姓名
题目
奖项
1
淹城初级中学
羊斌
石膏面具的研究与开发
2
洛阳高级中学
沈红
利用学校艺术教育平台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实践研究问卷调查报告
3
卢家巷实验学校
姜小飞
美术学习中的内驱性评价
4
星城实验学校
吴静
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
5
奔牛实验小学
杨婷
新技术让美术课堂变身变身
6
花园小学
路宽
质朴与稚拙——儿童绘画表现之探讨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洛阳高级中学信息组
    制作: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阳光路 邮编:2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