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把“手段”当“目的”
——从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谈高考美术教学
武进区洛阳高级中学 吴燕
【摘要】
从高考美术的形式(素描、色彩)来看,要求的是学生的美术专业的技能表现;从考试的具体要求来看,比如构图合理、造型严谨、比例准确;色彩关系准确、色调和谐等等,同时又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要求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则又考查了学生的欣赏眼界。因此,高考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融技能、理论、欣赏三者于一体,也可以说,高考美术教学涵盖了艺术教育的三维课程开发。在高考美术教学中,技能、理论、欣赏缺一不可,互相促进。
【关键词】
高考美术教学 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 艺术理论 艺术技能艺术欣赏
【正文】
随着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美术院校的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或家长将参加美术高考作为一块考大学的跳板,而同时,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美术高考作为提高学校升学率的捷径,更多的培训机构以学校的名义或者社会的名义开办美术培训班。这些手段和现象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然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和高校却反馈一个现象:很多学生参加美术高考时的专业分数不低,甚至很多是省统考高分,然而进入大学后却表现平庸,甚至不到一般水平:写生不同的模特画出来像同一个人,静物写生概念化,表现得雷同,甚至对没见过或没画过的事物无从下手,更不必说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个性。这些学生出现这样的现象,究其原因,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是在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的“手段”当成了教学的“目的”,并且教学手段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受限制,只能单纯机械重复。
一、“手段”还是“目的”
由于长期从事高考美术教学,从我接触过的一些情况可以反映出一些问题。曾经我遇到过有一个老师,他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画出一模一样的苹果,并要求学生画的苹果每一笔颜色要相同,每一笔的位置也不能有差别,并一连画了好多天都重复这个训练。我想事物从来都仅有相似而无相同,更何况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都不一样,尤其是画画这么一个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科目。如何画出一模一样的苹果?有没有必要将每个苹果画得一模一样?我想这位老师是将“手段”与“目的”搞混了!很明显教师要求学生反复画苹果是要学生理解苹果的基本结构、基本表现手法,反复练习是达成这个目的的一种“手段”,然而却安排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以及设置成每一笔、每一色都要一模一样的要求,这就给学生定义的“目的”是完全复制,从而将“手段”演变成了“目的”。这样将“手段”与“目的”的混淆结果必然是学生陷入概念化和机械化!
教育大师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美术高考的目的从个人来讲或许是升学路上的一个关卡,而从高校和社会的需求来看,不仅仅是一个选拔人才的手段和途径,最终目的还是培养合格的、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人才。我们不能说一些教育教学的手段是完全错误的或者无用的,至少有一些方法和手段能让学生在短期内达到目的,然而从教育和学生的长期发展来看,我们必然需要对高考美术教学的“手段”和“目的”细细考量。
二、运用有效“手段”达到“目的”
美术教学的手段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有效方法,“手段”仅仅是一个载体而不是最终目标,如果将“手段”当成了“目的”,结果就是教师教死,学生学死。如前面说到的画苹果,教师要学生画苹果,采用的“手段”就是让学生反复地画同一种苹果,这是一种强化记忆的手段,教师的目的自然是要学生理解苹果的画法,学会如何画苹果,然而教师却要求画的每一个苹果一笔每一色都要跟范例一模一样,似乎就矫枉过正了!最终学生如果一味地这样训练,出现的结果必然是所有的学生画得千篇一律,学生自我的情感思维无处发挥,必然又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长此以往,学生就成了版本的复印机,如何还能作为一个有情感、有想法、“有血有肉”而又发展的人呢?
从高考美术的形式(素描、色彩)来看,要求的是学生的技能表现;从考试的具体要求来看,比如构图合理、造型严谨、比例准确;色彩关系准确、色调和谐等等,同时又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高考要求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则又考查了学生的欣赏眼界。因此,高考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融技能、理论、欣赏三者于一体,也可以说,高考美术教学涵盖了艺术教育的三维课程开发。
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是从艺术理论、艺术欣赏和艺术专业技能三个方面对艺术课程进行系统的开发和结合,以实现高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目标。艺术理论帮助学生初步系统地了解艺术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进程,提升审美认知和理解能力,并用以指导自身的艺术表现和创作;艺术欣赏通过对经典的艺术作品及同龄人优秀作品的欣赏、分析、评述,能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提升学生的审美眼界,加深对艺术规律和理论的理解,并有利于艺术表现与创作;专业技能则是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和创作的方法、技巧及思维,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这些无疑都是高考美术教学中需要的,也是学生发展最需要的。
三、高考美术教学中“手段”的运用
手段是达成目标的方法和途径,高考美术教学的目的从短期目标来看是使学生能够参加高考并取得好成绩,从长远来说是将学生培养成高校或社会需求的、有创造力的能发展的美术人才,而达成这些目的的手段既需要设置实现短期目的的“手段”,又需要能使学生长期发展的“手段”。而从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的角度来实行,无疑是最适宜最有效的。
专业技能是表达艺术表现的直接手段
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是现在高考美术教学大环境中最被重视而广泛开展的。毫无疑问,无论是素描还是色彩都是技术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取得有效地发展。美术专业技能是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表现最直接的,也是体现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最直接表现。
从中国绘画以及西方绘画的发展来看,都是由师徒传承演变发展而来。也就是说师傅的知识、专业技能高低对学生的水平会有很大影响,学生学习画画通常是临摹师傅或先人的作品,慢慢逐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形成个人的风格。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进步的最快最有效途径。因此在高考美术教学过程中,作为高考美术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多做范画示例能对学生进步起到最大的促进作用,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最快方法。
专业理论是指导艺术表现的保障手段
艺术专业理论是前人在无数的实验、实践过程中所做的经验总结,在绘画过程中是思维方向正确性的基本保障,对于学生绘画具有指导意义。然而,这一点在很多的高考美术教学中却是不被重视的。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怎么画,掌握画画的技巧必然能画出好作品,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在美术高考中虽然取得了尚好的成绩,却在后续发展中后劲不足,只能凭经验和概念化的绘画手法停滞不前。反过来,如果学生理解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即使没有最直接的技术示范,在不断的尝试以后,最后还是能找到表现的方法。因此,切不可忽视艺术理论的指导作用,作为高考美术教师,不但自己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做储备,同时更是需要让学生掌握艺术理论知识,并且在技术实践的过程中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即“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另外,教师的精力有限,最有效率的当然是做引导而不是做细节指挥,引导学生对理论的思考和自主研究,也是学生自我提高的最有效途径。运用艺术理论知识来指导专业学习不但能对学生的艺术表现有直接指导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后续发展也是最好的保障。
作品欣赏是开阔艺术表现的有效手段
作品的欣赏在高考美术教学中也是比较常用的手段,然而大多数高考美术教师总是将学生的能力想象得极为有限,将作品的欣赏定位得较为局限。很多老师在给学生欣赏时往往举的范例仅是一些高考优秀试卷。为何不将学生的思路和眼界打开得更开阔些呢?比如欣赏名人大师的作品,从中寻找丰富的艺术表现方法;又比如学生的普通作品,发现优点或者缺点,从而用以引导自己画画过程需要注意的。作为学生引导人的教师来说,将学生的眼界打开的越开阔,学生的作品中就越可能有表现力,学生的后续发展就越有利。因此,欣赏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是必须的、必要的。尤其每个教师的能力和表现是有限的,而无数作品中蕴含的能量是无限的,有效运用艺术欣赏将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高考美术教学中,技能、理论、欣赏缺一不可,互相促进。艺术技能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和通过欣赏对研究的提高,学生就会学死、学僵,为了技法而技法,误以为技法训练就是艺术,到最后只能简单机械地模仿;艺术理论学得再透再彻,没有技能技法的表现,就只能停留在理论的基础、停留在文字表面却不能在画面中有效表达,也就没有说服力;而艺术欣赏能够提高画者眼界,并能让画者从中找到提高技能表现,提升理论实践和艺术表现力的方法。通过将艺术技能、艺术理论和艺术欣赏三者的有效结合来教学,将最快、最有效地提高高考美术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是,艺术技能、艺术理论、艺术欣赏也都是提高高考美术教学和实现学生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资料】:
1、冯健亲 《形体•解剖•明暗 素描》 2008年1月
2、冯健亲 《理论•实践•研究 色彩》 2008年1月